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境治理 » 正文

深山出院士 环保领军人——王金南

日期:2017-12-11    来源:金华新闻网  作者:王建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7
12/11
11:4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王金南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刚公布的中国工程院67位新晋院士名单里,王金南是三位金华人之一。
 
  
王金南院士

  
  王金南的母亲(左)、弟弟(中)和市科协领导
  
  王金南1963年出生,1981年从武义二中考入清华大学,现在主要从事环境规划和环境政策研究工作。目前,王金南是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还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是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中央生态环境工作委员会主任、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国家大气治理科技等专项的总体组专家和主题组组长、全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委员会委员、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高级顾问等20多个学术机构职务,并担任《中国环境管理》等7个国内外杂志的主编和编委,出版了《环境规划学》《环境经济学》等15部专著以及4套丛书,发表300多篇论文,主持过50多个国家科研和国际合作项目,前后获20项国家和部级科技奖以及10多个荣誉称号。
  
  身兼这么多职务,其忙碌状态可以想见。怪不得,他连今年中国工程院举办的新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和座谈会都没时间参加。
  
  记者给他发了祝贺短信,他说,因为手头工作实在多,无法分心,不能接受专访,表示抱歉。“那我们就去您老家看看?”记者问。他说:“好吧。”
  
  王金南的家乡,是我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上黄村,这个离宣平近20公里、离武义县城70多公里的小山村,海拔1000多米,被称作“小布达拉宫”。它是如何孕育出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
  
  家在“小布达拉宫”上黄村
  
  不知道绕了多少个弯,汽车在山谷盘旋着越来越高,到达了大茅尖山的上黄村。小山村依山而建,每家地基的高度都不同,全部房子都是黑瓦泥墙,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布达拉宫”景象。户户全由石头台阶连接,宽宽窄窄,曲曲折折,很是奇特。据该村监委会主任王成亮介绍,全村139户,不到400人,全村人全部王姓,留在村里的人并不多。大茅尖山是武义、遂昌、松阳三县交界的高山,在上黄村可以做到一脚踩在武义,一脚踩在遂昌或松阳。
  
  王金南的老家,是一栋三层老屋,天井很小,每个房间也不大,从二楼三楼的房间推窗而望,满是青山绿水,梯田层层叠叠。
  
  王成亮告诉我们,他比王金南小6岁,从小是邻居。对他来说,王金南就是一个让人尊敬的邻家大哥。2016年4月,金华市科协组织院士行活动,王金南带着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蒋士成、段宁等人到上黄村等地考察,院士专家对这个云烟缭绕、宛若仙境的原生态传统村落印象深刻。大家讨论着武义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约项目的推进情况,畅谈着大茅尖山上将要建起的上黄边界层顶生态环境前沿观测站,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边界层顶大气观测站及生态环境交叉研究野外高山平台,最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生态环境背景监测站。
  
  上黄村村主任王永华是王金南的弟弟,多年前开始做粽叶生意,现在为了当好村干部,几乎天天都待在村里忙村里的事。他告诉记者,上黄边界层顶生态环境前沿观测站还在设计规划中,是全村人都期待的项目。他带我们走在村中一条略宽的曲折台阶路,深不见底:“这条路就是哥哥和我读初中时必走的路,他小学是在村里读的,初中就要翻山越岭到另一个山头的新塘乡去读。”
  
  王金南的高中先是在半工半读的宝山中学读的。那时读书很辛苦,经常吃不饱,睡在宿舍上铺的王金南,大冬天早上睡觉醒来,发现被子上都散落着从屋檐下飘进来的雪花。王金南在宝山中学读了几个月后,转到武义二中读书。从家里出发到武义二中上学,要走几百级台阶,入上黄古道,至乌漱脚,爬上400多米高的山,再走一段山路,下山,过了车门村,才到柳城镇,全程近20公里,要花四个多小时。“我记得哥哥说过,他人还没到学校,走到了乌漱岭头,就开心地欢呼起来,‘我看到了未来’,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王金南家的老屋已经没人住,他87岁的老母亲也跟着弟弟下山住到柳城镇去了。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还有两姊妹,也都住到镇里或县城去了。每年春节,王金南都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老家。全家20多口人常约在一起,回到上黄村看看。
  
  望着绵延不尽的山路,我想象着王金南小时候的模样:小小的个子,背着米和梅干菜,有时候还要背着柴火,一级一级地向下走去,下了山,上山,再下山,路越走越开阔,追寻着梦想之路……
  
  幸遇恩师熊庆良
  
  王金南曾在半工半读的宝山中学读高中。王永华告诉记者,哥哥读书颇有些传奇:当时,历史悠久的武义二中主办了一场学科竞赛,王金南考了文科第一,被武义二中以特长生的名义招进文科班学习。学了一段时间后,他的理科优势越来越明显,时任理科班班主任的熊庆良老师就问了他的意见,向文科班主任邱培华老师把他要到了理科班。1981年,王金南高考,考了武义二中第一,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
  
  2015年,武义二中举办百年校庆,王金南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说:“与大学母校相比,我依然觉得,奠定我人生成长基础的母校是武义二中,奠定我人生品质的母校是武义二中。这是人生100、1000、乃至10000中带头的1,没有这个1,其他的0都将不存在。
  
  记者联系上武义二中副校长王国强,他和王金南是同班同学,对王金南印象深刻,赞不绝口。在他眼里,王金南是最刻苦的同学,学校8点半要熄灯,他每晚都点煤油灯学到十一二点。那时候大家都很珍惜学习机会,想考上大学,学校操场难得放映电影,班里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去看。王金南的字写得很漂亮,经常帮助老师手工抄写资料。他评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学们都很高兴。
  
  当年的理科班主任熊庆良后来当过武义二中校长,是高中数学特级教师。记者与他通了电话,老人证实了王金南弟弟讲的入学故事。他说,王金南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很有志气和潜力,“这个双眼闪闪发光的孩子告诉我,自己从宝山中学出来,走在去武义二中的路上,在路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有出息,为国家和家乡做更多的事。”当年扛着番薯咸菜爬上乌漱岭顶眺望武义二中,王金南突然感慨地对陪他去报到的家人说:‘我已经看到了未来。’而他想到和努力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苦读。”
  
  “当时刚刚通了电,但严格控制点灯的使用时间,学校宿舍8点半就熄灯了,还常常停电。”熊老师有一间休息室,他看到班里有一些学生总是学不够,就把宿舍让出来供学生在熄灯后继续学习,“谁去都可以,但王金南是去得最多的。”
  
  熊庆良对记者说,他认为王金南当选工程院院士偶然当中有必然,“我把他工作以后的经历概括为四句话:攀登三十载,只干一件事;终修成正果,坚持自己的路。”他说,王金南与家乡、家人联系紧密,对待家乡人诚恳低调,没有架子。“不过,有了成绩也会向我通报。他寄给我的书就有七八本,都是他的著作,连博士生教材都有!”
  
  母慈妻贤好家风
  
  古老的上黄村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耕读传家”是上黄人的传统也是出路,村里孩子的出路无非有两条:要么读书走出大山建功立业,要么学手艺养家糊口。
  
  记者见到王金南的母亲,老人87岁高龄,眼睛不花,耳朵稍背,头脑清晰,精神矍铄。她说,王金南小时候读书很用功,别人都睡了,他还在读,学习从来都不用催。她却经常催儿子早点休息,别累坏了。那时,家里孩子多,用钱紧张,她和孩子爸爸说,是不是不要读书了?金南爸爸是读过书的,他坚决地说孩子读书一定不能耽误。金南爸爸还专门制定了一项鼓励耕读的规定,下雨天在家里看书写字的孩子可以不用下地干活。这种情况下,王金南就选择在家看书。“我们就拼命干活,我搓麻绳、捺鞋底、打棕线,卖钱给儿子上学。”金南爸爸经常教育子女,要凭本事吃饭,读书就是长本事的途径。
  
  弟弟王永华说:“我觉得嫂子对哥哥帮助特别大。”
  
  王金南的妻子刘亚明也是武义人,他俩是武义二中的同学。王金南先在文科班,后转理科班,考上清华大学;刘亚明先在理科班当物理课代表,后转入文科班,考上杭州大学外语系。
  
  王金南的本科要读5年,刘亚明4年本科毕业后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也就是原来的北京钢铁学院的研究生。王金南本科毕业后继续读清华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两人互相激励和帮助。刘亚明曾是北京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目前在英国工作,担任徳蒙福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嫂子是事业有成的成功女性,但她在家很贤惠,家务都揽了过去,保证我哥把精力放在繁重的科研上,有时候还帮助哥哥整理资料。”王永华说,嫂子对公公婆婆及兄弟姐妹都很好,给婆婆买衣服买补品,春节回家抢着干活,一点架子也没有。
  
  在王金南老母亲的眼里,儿媳妇孝顺、勤快,对家人好。春节时家里最热闹,大家聚在一起,互相说着对方的好,都特别开心。
  
  绿水青山千秋事
  
  记者感慨于王金南院士的忙碌,想知道他近来在做什么,网上一搜,就看到他近期日程满满。从新闻标题就能看出来:11月27日,《如何打好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攻坚战?王金南院士来支招》;11月23日,《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介绍称,目前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完成》;11月13日,《任泽锋会见王金南一行 双方签署“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领域战略”》;11月11日,《出席“2017首届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他目前正在筹划研究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下2035年的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战略规划。
  
  他多年来致力于国家层面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在建立我国环境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制定国家和区域流域规划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国家重大环境规划和污染减排工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特别是“十五”以来,王金南作为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带领科研团队拼搏在科研第一线,系统地建立了国家污染减排工程方案决策规划、污染减排工程实施管理以及减排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估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指导全国的大气污染减排工程管理,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改善空气质量、环境规划学学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环境工程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个小冷门专业,环境保护也还是很新鲜的概念,也许是对家乡青山绿水的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父亲曾经做过护林人,父亲经常讲的一句话“行正道万无一失,种新田十有九成”。这话就写在村里到柳城的山路上一凉亭的墙上。后来,王金南还把这句话裱成小相框送给了侄子、侄女、外甥和外甥女。王金南对当时冷门的环保专业一点没有陌生感,而是觉得自己在这一领域很有机会为国家多做些事情,颇有点“种新田”获“九成”的感觉。
  
  在攻读硕士学位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国家政策的研究与实施对环境保护的贡献比单项治理技术的作用更有影响、更强大,于是对管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很多课程,在管理学和环境政策的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把“工程”和“管理”两种知识和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后来的学习和工作证明,这两种专业背景的结合,成了王金南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
  
  王金南不仅是国家重大环境规划主要设计者之一,作为国家环保行业领军人物,他还提出了基于“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的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带领团队制定了基于虚拟治理、环境恢复和环境退化“三成本”核算技术指南,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连续13年的国家绿色GDP 核算报告,2014年又提出了绿色GDP核算的2.0版本。他的这项研究成果被国际顶尖科技期刊《Nature》和《Science》引用,成果发表在最权威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也为国家环境保护决策和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提供了科学支撑。
  
  王金南牵头负责的政策设计,不仅仅是绿色GDP 核算体系,还有环境税收、生态补偿、排污交易、排污许可证、环境信息公开等政策设计与应用研究,也都在政府和社会层面得到重视。而每一项政策设计背后,都有他坚持了10多年的研究作为基础,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一剑是一剑”。现在,王金南牵头设计的环境政策都已经在全国层面上实施应用。
  
  他说:“获得院士称号仅仅是科技界对我所在单位和本人研究团队的一个学术和科技水平的认可,是对我本人在团队中引领性贡献的肯定。我将以此为起点,虚心向老前辈科学家学习,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作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