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深化生态环境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建立绿色环保服务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贵州未来三年内将围绕五个方面实施28个重大示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1亿元做好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系列生态“新词”,出现在贵州两会的参阅文件中。贵州省政协委员宫晓农说:“大量生态‘新词’展示了贵州省在生态环境领域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的绿色发展值得点赞。”
在2016年贵州的两会上,围绕生态的讨论成为今年两会的“亮色”和“流行”。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未来5年内“大力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超过90%,县级以上PM2.5浓度稳定在二级以上标准。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环保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刘晓静说,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省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依然艰巨,“抓紧制定体现生态文明先行先试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硬指标’。”
守住两条底线
贵州有大美。这里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森林覆盖率超过50%,被誉为“山地公园省”。黄果树瀑布、赤水丹霞地貌、荔波大小七孔、乌江画廊等自然风光令人心折,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相映生辉。
贵州也很穷。这里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之地,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贫困和落后依然是发展的主要矛盾。到2015年底,全省88个县(市、区)中尚有65个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
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因势利导做强长板,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贵州实现同步小康面临的当务之急。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指出,“脱离生态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面对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贵州坚定地发出了“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最强音,扎实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牢牢守住增长速度、人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四条发展底线和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
贵州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陈程介绍,通过从源头控制污染,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强化司法联动、实行跨区域联防联治等手段,贵州省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规划、行动和日常管理中去。经过整治,省内长江经济带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赤水河流域的主要断面水体水质全部在Ⅲ类以上,入、出省境断面均达II类标准,乌江流域出境断面氟化物指标全部达到规定类别的水质标准。
法治先行 共享生态红利
早在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之外,又加入了“绿色化”,将“绿色化”定性为“政治任务”。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内,建立具有强制力、权威性和高效率的规则体系,用法治来调整利益格局、规范行为秩序,是实现绿色化的重要保障。而贵州走在最前列的,不是生态文明建设,而是生态文明立法,开了全国之先河。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别是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贵州生态基础十分脆弱,容易受到损害,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加快发展,是贵州的必然选择。对此,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5月17日,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设立了生态保护“红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生态补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了基本遵循。
同时,在此之前于2011年7月出台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就条例的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条例实施三年多来,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促进了赤水河流域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互动双赢。
到目前为止,贵州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有75件,初步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保护水、土壤、大气、森林、湿地等的绿色法规体系,并将进一步开展循环经济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湿地保护、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的立法,为贵州推进绿色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加快绿色步伐
良好生态环境已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依托生态优势,贵州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资源集约型、生态友好型发展道路。
——加快建成大数据产业。贵州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坚守两条底线、实现弯道取直、寻找一片“蓝海”、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在数据集聚、融通、应用等方面快速起步、抢占先机,探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如今,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已经具备将大数据上升为重大战略行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山好水好资源好,大健康医药产业已成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身、康体养生、温泉养生四大业态等,建设西部重要和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围绕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贵州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300多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成为资源要素集聚的发展新平台。
目标是到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超过60%,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00亿元。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奇山秀水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宜人气候与绿色生态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贵州全力建设国际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特色文化交流高地。
——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贵安新区、安顺镇宁、黔西南贞丰、铜仁思南等10多个石材产业园“无中生有”;500家现代化石材生产企业,让深山顽石变成财富。
2016年,贵州继续深入实施林业产业倍增计划,开展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实施一批节能环保、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发展,建设大生态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