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固废处理 » 垃圾处理 » 正文

从“局外人”到新常态 垃圾分类如何实现逆袭

日期:2016-11-11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6
11/11
09:5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垃圾处理 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

16年,足以令一个咿呀学语的稚子,蜕变成碧玉年华。

世纪之交,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8个城市破冰,城市垃圾分类算是打响了“头炮”。16年后,在其余城市纷纷加入垃圾分类的“试点”行列,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之际,公众却仍不知如何分类,实际成效更被舆论冠以“举步维艰”。显然,这样的垃圾分类成绩单实在难如人意。正如人民日报所概述的: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但知易行难,垃圾分类就这样走过了16年,而下一个16年,路要怎么走,至今仍待商榷。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话道出了分类作为垃圾处理前端的重要性。在格外强调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时代命题下,推动垃圾分类自然是提升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题中之义。

据公开资料,一直以来,填埋、高温堆肥及焚烧处理被业界视作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但无论选取哪一种路径,未经分类的垃圾如若直接填埋,将会对地下水体与土壤环境造成近乎不可逆的污染;如若露天焚烧,与之相伴的有毒气体则将通过细小颗粒物,重新进入水体与土壤,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正是深入了解到各中利害,早在2000年,我国便率先在上述8城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时至今日,“看起来很美”的垃圾分类却仍止步于“试”。

从垃圾分类的处置环节中,便可窥见这一抽象礼仪为何难入寻常百姓家。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多地对垃圾分类进行了明确划分,硬件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但与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标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里的垃圾却玩起了“混搭风”,分类垃圾桶的功能形几近形同虚设。更有甚者,有的城市还停留在垃圾入箱即可的起步初期,并长久停滞不前。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分类开始,城市垃圾分类需经过不同渠道进入不同处理终端,如是分类才算彻底。但如若前不见分类者,后不见处理者,又将是番怎样的情状呢?公众在前端做好垃圾分类,分门别类进行投放,结果却在末端被一股脑扔车上运走,不同标志的垃圾车装着“殊途同归”的垃圾,面对一勺乱炖,谁又愿意费时费力地满怀一腔热情呢?

显然,垃圾分类并非简单的物理拆拣。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普遍匮乏,亦造成了公众扔垃圾时“凭感觉”的常态。厨余垃圾、生活垃圾,何为可回收?何为不可回收?对于“吃瓜群众”而言,至今仍难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在践行垃圾分类的当前,实际宣传效果始终收效甚微。具体来看,提及垃圾分类,可谓家喻户晓,但问起垃圾分类的具体内容,却没几个人能够对答如流。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缺乏刚性法规保障,垃圾分类鲜有制度保障。诚如,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首批垃圾分类城市中的上海、广州两地,已率先尝试垃圾投放的刚性约束。但执法过程中“挺不直腰板”的困境却屡有发生。所幸,在日前出台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提出,作为首次纳入规划的强制性考核机制,“分类、分质、分时”的垃圾分类收运试点赫然位列其中。无疑,这是人们所希冀的,亦是现代化城市破局“垃圾围城”的首善之选。

但也得承认,垃圾分类还需要的远不止如此。从投放、收集、运输、直至终端处理,环环相扣的每个处理细节都将最终影响到垃圾分类的成败与否。综上述,在众多业界资深人士看来,一方面,与停留在口号上不同的是,垃圾分类需要实实在在的落地成效。另一方面,除了制度保障,亦可利用市场之手,撬动社会资本对垃圾处理市场的投资热情,以实现政府、公众、企业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

诚然,放错的资源本应顺位,而问题不在一处的垃圾分类处理更应下好全局一盘棋。垃圾分类,我们还需要多少个16年?或许,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给出答案。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