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呈逐年增长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反对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发生规模性群众聚集事件时有发生。老百姓反对垃圾焚烧,说明他们环保维权意识与日俱增。要消除垃圾焚烧民众焦虑,还须从构建官民沟通机制入手。
时下,垃圾围城和雾霾遮天、污水绕城、交通拥堵一起,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四大病”。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呈逐年增长趋势。许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局。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垃圾焚烧正成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普通民众对垃圾焚烧的忧虑也始终存在。如何更好地获得民众的信任和理解也成为垃圾焚烧项目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因反对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发生规模性群众聚集事件时有发生。
这一方面固然反映了老百姓环境权利意识的觉醒,民众表达自己诉求的急切心理虽值得理解,但是任何维权行动,都要依法理性而行,过激的做法只会让维权变味,对于问题的解决毫无助益。另一方面,对于老百姓如何理性表达民意,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及时公开信息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换个角度看,老百姓对环境的深切关心、热情参与,与政府规划项目的初衷和目标本来就是一致的,这也正是互信和沟通的坚固基础。政府和公众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没能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是公共问题难以得到正常处理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发达国家新的垃圾处理技术不断涌现。如来自德国的CFB烟气净化技术、日本的改良半干法脱酸技术等,均可以有效解决二恶英排放问题。应该说,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垃圾处理模式背后,首先是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其次是完善健全的垃圾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有效的管理经验。此外,还有一些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如用户收费制度、产品或包装费、押金返还制度、填埋税等,以保障垃圾处理的高效。
其实,世界上本来没有垃圾,有的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纵观世界先进国家经验,没有哪个国家主要靠焚烧来解决垃圾问题,通过垃圾分类和减量,将垃圾资源化,以减少填埋焚烧,才是治本之策。许多比我国提前多年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过相同的问题,同时也积累起与垃圾“斗争”的丰富经验。
老百姓反对垃圾焚烧,说明他们环保维权意识与日俱增。正所谓民气可用,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正好可成为垃圾分类和减量的强大社会推动力。一方面,对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而言,应该因势利导,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公开,扩大参与,听取民意,说服民众,在兼顾各方利益、“求取最大公约数”的前提下,扎实推进这一民生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讲,也要强化地方政府垃圾分类建设的责任,将垃圾分类回收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同时完善立法,明确厂商垃圾减量的责任。
具体而言,一是要构建与周边老百姓平等通畅的沟通机制,将垃圾焚烧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控制的情况,向老百姓讲清楚,正面回应老百姓的疑虑。二是老百姓反对垃圾焚烧项目,只能说明有关方面科普不到位,或者相关解释缺乏说服力。不能动辄认为老百姓的不同意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漠视老百姓的意见表达。
作者: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法制处 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