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境治理 » 正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

日期:2017-12-01    来源:吉林省环境保护厅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7
12/01
11:1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环境问题 环境监管 环境保护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大战略任务。
  
  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成为发展的基色调。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工业文明、超越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关键在创新发展思路,关键在处理和平衡好改革、发展、稳定和保护关系,在寻找新动能和处理老问题上把握好方向、节奏和力度,摒弃粗放、低品质的发展方式,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倒逼结构转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不再依靠资源环境等要素投入,架起绿色发展、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之间的桥梁,推进从“绿色的贫困”到“美丽的富饶”新跨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多赢。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五个方面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二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三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四是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五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建立节约低碳健康的绿色生产生活体系。
  
  清洁生产产业是新出现的概念,尚未被从事清洁生产工作的公务员和技术人员理解。事实上,按照经济学的界定,只要存在劳动、流通和分配(对清洁生产而言是,资金从承担清洁生产的单位转移委托单位),就客观存在产业,尽管产业规模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清洁生产产业,指从事清洁生产审核、规划和资金服务等活动所形成的产业。
  
  只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就能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多年来,我国政府文件和相关领导同志讲话中提到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虽然近年来有所改观,但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期累积叠加,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高于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重中之重;环境污染与发展阶段相关,解决环境污染可以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收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发展与保护矛盾最激烈、百姓身边最严重、健康影响最显著、治理体系最薄弱、国际反响最强烈的环境问题为抓手,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发扬“钉钉子精神”,动员全社会力量,抓出一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能受益的治理成果,确保实现“生态良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十九大报告把污染防治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作为新时代的三大攻坚战,提出了气、水、土壤、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以及提高排污标准、信息披露、严惩重罚、治理体系构建等要求。在新时代的环境污染防治,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根据中国工程院的有关研究,能源、气候与环境保护具有同源的特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经济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碳汇林业,不断降低人为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自实施“一退三还”政策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地绿了”是各地群众的普遍感受。另一方面,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仍然不高,影响国家生态安全。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无序无度挤占。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导致湿地、海岸带、湖滨、河滨等自然生态空间不断减少。二是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干扰,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功能不相匹配。
  
  2015年,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5%。三是生态退化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据水利部资料,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5万平方千米,年均土壤侵蚀量45亿吨,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崩岗和耕地损毁,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珠江上游和东北黑土区等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四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高等物种受威胁比例高,10.72%的维管植物、40.1%的哺乳动物、15%的内陆鱼类处于受威胁状态,大量物种处于极危和濒危状态。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既能筑牢民生之基,生产必不可少的生态产品,又能满足民生之需,扩大就业、夯实民生之本。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管理体制面临诸多问题,与现代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行政力量过于强大,但各部门职能存在交叉重叠、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不匹配,运行效率有待提高;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意愿不断增强,但参与能力、支付意愿、制度保障不足;企业环保责任和义务逐步明晰,但环境守法意识不高、逃避环境监管的现象仍较普遍。由于治理主体力量不均衡,我国生态环保治理手段相对单一,治理机制仍以自上而下的管控为主,缺少从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角度进行管理的体制安排。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任务。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建立政、企、公众良性互动、互促共治的新机制。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成效将成为一个全世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进程。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通过各方努力,力争2020年基本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共治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体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执政和世界引领的“中国方案”。加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绿色发展,确保生态产品稳步增长的重要抓手。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基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和韧性,强调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管理,基于生态系统的关联性注重跨部门和跨地区的统筹协调,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属性突出生态环境的独立性监督,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从自然资源管理来看,鉴于自然资源的生态属性重要性日益提升,必须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合理设置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与自然资源生态监督管理职能。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改革,既要尊重历史经验及发展改革规律,也要尊重自然生态系统规律,抓准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打通“中梗阻”,还要统筹考虑各地方各部门的资源和技术经济以及能力条件,防止“一刀切”。根据所有权和监管权相分离、开发与保护相分离的原则,进一步减少职能交叉,通过推动综合、高效、协调的中央大部制改革,形成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综合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及监管为主的体制格局;组建跨行政区域、流域管理机构,进一步理顺中央地方关系;建立严格的问责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发展的解决办法和出路;合理区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