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支撑起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这个问题引起了世界关注。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我国迅速抛出“高质量发展”命题,决心建设生态文明意义深远。
有人在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享受,其实海外也在惊叹中国的发展速度。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列塔就表示,“中国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为什么?因为人们好奇,“究竟是什么支撑起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发展方向始终都围绕着“人民获得感”的关键核心。贫穷限制了发展,就努力致富;污染限制了发展,就铁腕治污;人们财富积累不足,就解放农民,推动工商业;民众呼唤碧水蓝天,就打响三大战役。
正如米歇尔·阿列塔所说,“中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寻找新改革动力”。而如今,在新时代经济的背景下,我国毫不犹豫地投身环保事业,以可持续和生态环保为目的,从“快速”走向“平衡”,从“GDP论英雄”走向“高质量优先”。
这其中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结构性调整的步伐并不逊色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在转型的推动力上已经隐隐有赶超的趋势。
随着环境保护的推进,我国成为了全球气候变暖改善的中坚力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先锋军,海绵城市改造的示范样本......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我国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决心和成就。
与其羡慕发达国家现在的舒适环境,不如自己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格局。英国伦敦也曾大雾漫天;北美也曾受酸雨困扰,一度发生“死湖事件”;德国河流遭遇污水直排,成为“红河”;日本有机水银污染引发的“水俣病”事件还历历在目。
幸运的是,我国选择了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中吸取教训,在污染影响尚未造成更大财产和健康损失前,引导各大行业走向可持续循环发展的正轨。
市场的优胜劣汰是无法避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精细化管控模式的过渡更是有波折的。生态环境部已经提出,要开展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七大攻坚战,三年见效。
有的放矢,决心坚定。从政治层面来看,顶层设计逐步合拢,压力传导层层递进;从经济层面来看,市场化条件基本成熟,各路资本提供了后续支撑力;从技术层面来看,创新能力迸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科技应用锦上添花。
综合各类信息来看,环保这道坎,工业生产要过,民众生活也要过,其覆盖面涉及方方面面,务求不留死角的拦截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的损伤。同时,这也明确了,一个与生产与生活都息息相关的行业必定会走得更远。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上行的必经之路,而经济与环保的关系也从不是“非我即他”。2018年5月14日,《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8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发布,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6.7%左右,虽同比上年回落0.2%,但是仍在合理区间内。
这也就表示,环保为经济带来“脱胎换骨”作用的同时并不会动摇经济上升态势。长远来看,环保必将是锤炼经济,“去杂存精”的重要推手。
在此期间,中国环保在线将持续追踪
水处理、
固废处理、废气治理、土壤污染防治、新能源、环境监测等主要板块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也会时刻关注危废处置、黑臭水治理、海绵城市、非电烟气治理、新能源汽车、核电、
土壤修复、分布式能源等细分领域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