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在当前疫情下,人与生态环境如何和谐共处成为当下及未来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以下简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其自身力量、力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当下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之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是给我们敲响了维护生态环保系统平衡的一次警钟。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工业固废资源累计堆存量超650亿吨,占地面积超200万公顷,已危害到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安全。工业固废资源化多级利用,可减小排放及堆存,减少对土壤、水、空气乃至整个生态链的影响,还能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党的十九大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通过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固废综合利用治理体系,正在成为新时代绿色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产生量大、情况复杂。2019年,我国工业固废资源年产生量约36亿吨,综合利用率刚过50%,具有产生及堆存量大、成分复杂、有害介质多、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很多区域工业固废长期大量堆存,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环境造成隐蔽性、滞后性、持久性的复合污染,带来了土地、资源、环境、安全等问题。
政策引导尚需深化。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固废综合利用政策导向,更多注重产业末端资源化治理,对产业前端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置政策需深化、细化和具体化。缺乏对工业固废产生者责任的约束性制度要求,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的压力不够、动力不足,落实力度不到位等均制约着行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开发及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我国大部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整个产业链处于中低端发展阶段。另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很多集中在实验室及产业化初期阶段,不具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实力,很难实现工业化、产业化,极大地制约着行业转型发展。
行业发展存在资金壁垒。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建设项目一般投资规模大、资本回报率低且回收年限长,新进企业需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以满足较大的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银行低息贷款对综合利用行业支持较少,单纯依靠企业自身融资来推动项目建设较为困难。另外,产业整体盈利能力不高,也导致产业受社会资本青睐度较低。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未来发展趋势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未来几年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将会朝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体系精细化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要实现全面、系统的综合利用,就要更加注重专业的精细化分类,包括专项固废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备、产品应用推广、专业基地/园区建设等精细化。例如完善工业副产石膏利用方向、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分类利用体系等,让每一类工业固废都可以得到低、中、高值系列化的综合利用。
(二)标准系列化
标准能引领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可持续性发展。未来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不论是在原材料选择、产品生产、市场准入、工程应用等方面都将建立完善的标准,不断强化综合利用产业标准规范的引领作用,提升产品及应用市场认可度,通过标准宣贯大规模推广应用。
(三)产品高值化
长期以来,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存在不良市场竞争的现象。而今,随着产学研协作、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及传统技术优化升级,提升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和应用价值成为必然趋势,高值化不仅驱动企业发展,更能反哺社会,让更多资方介入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领域,实现产业链良性动态发展。
(四)行业信息化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存在数据分散、信息不畅、业内不同产业无法找寻有效途径合作优化、技术难以共享渗透等现象。当前,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也必将乘上“互联网+”的快通车,突破现有发展瓶颈,推进行业数据共享、技术融合、业务互融及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五)协作国际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在实践经验积累、投资运营实管理、高新技术开发、海外业务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相应实力,并不断在全球舞台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来”到“走出去”,“走出去”再到“国际化”,将是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