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重污染的成因来源与控制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在春节和疫情管控期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深入分析重污染过程的特征和规律,为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近日陆续推出系列专家解读,我们予以转发,进一步回应公众关切。本期邀请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就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源排放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分析解读。
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能源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偏重化工、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结构不合理。大气攻关项目研究表明,“2+26”城市煤炭消耗量约7亿吨,占能源总消耗量的近70%;“2+26”城市粗钢产量约占全国30%,单位国土面积粗钢产量是全国平均的11.8倍,焦炭产量9000多万吨,单位国土面积焦炭产量是全国平均的7.3倍;建材行业企业数量多、分布散,污染综合治理水平不高,聚集了全国23%的平板玻璃、16%的卫生陶瓷、10%的水泥熟料产能;石油炼化能力约占全国的17%,单位国土面积炼化能力是全国平均的6倍,工艺复杂、排污节点多,治理难度大;货运80%以上靠公路,柴油车排放和油品超标严重,柴油超标率高达81%。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仍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单位国土面积排放量)最高的区域。“2+26”城市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3%,却排放了全国15%以上的一次PM2.5、10%的SO2和NOx、8%的VOCs,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欧盟平均水平的5–12倍,美国的3–14倍。从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和近年来排放量变化来看,NOx和VOCs排放量目前仍处于高位,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排放空间分布不合理。以晋城、邯郸、聊城、安阳为代表的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以石家庄、邢台为代表的太行山沿线城市和以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为代表的渤海湾沿线城市,集聚了大量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巨大。保定、邯郸和石家庄等城市民用散煤集中,三市农村人口达到京津冀地区农村人口总量的40%。从“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排名可以看出,唐山市一次PM2.5、SO2和NOx排放量均居首位,石家庄、天津、邯郸、郑州等城市污染物排放紧随其后。
总而言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高位且排放强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加上区域上地理条件先天不足,大气环境容量有限,秋冬季不利气象条件下环境容量进一步减少,导致区域大气重污染频发。
春节期间污染物排放变化
今年春节期间恰逢疫情管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餐饮服务和其它劳动密集型行业活动水平大幅降低。但是钢铁、焦化、石化、化工等生产工序中不可中断的生产设备仍在运转,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疫情防控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加上部分双代户复燃,春节期间民用散煤消耗量增长,致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虽有降低但仍处于高位。综合分析得出,2020年春节期间一次PM2.5排放量较春节前减少17%,同比减少27%;SO2较春节前减少10%,同比减少20%;NOx较春节前减少46%,同比减少33%;VOCs排放量较春节前减少26%,同比减少24%。总的来看,春节期间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均有所下降,但由于不利气象条件下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减少50%以上,以及区域内污染传输的影响,部分城市污染物排放量仍超环境容量2倍以上,导致春节期间发生大气重污染过程。
大气污染治理还需久久为功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排放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污染治理还需久久为功,应持续推进能源、产业、交通结构调整,强化工业污染综合防治,仍然是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主攻方向。在能源结构方面,稳步推进煤炭减量替代,持续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限制长流程钢铁产能,实施“以钢定焦”,进一步降低钢焦比,建材行业大力提升清洁能源比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工业提标改造。以“公转铁”和柴油车污染治理为重点,打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重点港口实现煤炭、矿石等100%铁路运输。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和监管,确保工业企业排放稳定达标;针对“散乱污”企业,建立“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网格核查+公众举报”的识别体系,严防“散乱污”企业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