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北京理工大学魏一鸣教授团队的成果《中国经济增长和家庭碳足迹》,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
该工作是魏一鸣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2600)“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综合评估模式研究”的成果。魏一鸣教授是该文的通讯作者,北理工博士毕业生、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助理教授 米志付博士是论文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著名的《斯特恩报告》作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教授等多位国际学者。
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实现无贫穷、减少不平等和减缓气候变化。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该文章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上述目标的作用,发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而且促进了家庭碳足迹的公平性。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个人、家庭、组织、活动或产品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总排放,被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收入水平、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家庭的碳足迹存在很大差异。该研究核算了中国30个省份不同收入组家庭的碳足迹,探讨了减缓气候变化、消除贫困和降低不公平性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减缓气候变化与降低不公平性协同治理机制。
研究发现,中国不同收入家庭的碳足迹差异较大,富裕地区的人均碳足迹较高。2012年,收入最高的5%人口贡献了全国17%的家庭碳足迹,而收入较低的50%人口仅贡献了25%。从城乡视角看,2012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53%,贡献了全国74%的家庭碳足迹。城乡差异巨大,城市人均家庭碳足迹为2.8吨,是农村人均碳足迹的2.5倍。
研究还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家庭碳足迹的公平性。从时间跨度看,中国碳足迹基尼系数(该系数越小意味着越平等)从2007年的0.44下降到2012年的0.37。从空间视角看,富裕地区的家庭碳足迹公平性相对较高。例如,2012年,天津、北京、上海和江苏的人均GDP均超6.8万,其碳足迹基尼系数也相对较低,分别为0.19、0.16、0.14和0.18。相反地,欠发达地区的碳足迹基尼系数相对较高。例如,贵州的碳足迹基尼系数为0.38。
此前,魏一鸣教授团队曾先后在 Nature Energy, 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三份自然子刊发表研究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