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自古有“黄河宁,天下平”之说。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如何高效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在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科学发展黄河流域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高度和谐成为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新时代命题。
系统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估
黄河流域的高效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全面掌握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是前提和工作基石。近年来,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防洪及水沙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流域水资源保障形势依然严峻,流域水质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同时,黄河流域上下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经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及中下游华北平原,上、中、下游气候条件、地貌地质条件、资源禀赋特征迥异。因此,要系统、全面开展好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估。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实地调查等数据采集手段,摸清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本底状况,尤其要以生态脆弱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城市群等为重点,开展流域水文、水土流失、水气土环境等监测及生物多样性观测与评估。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系统风险隐患、生物多样性破坏状况,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对象和目标。分区分类开展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协同现状与历史变化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演化及现状调查与评估。基于此,综合评估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分析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承载力状况,明确流域环境容量。
全面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空间的分区和保护空间的确定。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上较为脆弱,生态脆弱区比例较高。上游的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为典型高寒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属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中游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防风固沙压力巨大,分别属于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和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下游黄河三角洲则属于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因此,要在空间上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和主导功能。
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基础调查与评价,及时完成流域红线勘界定标,建立流域生态保护红线信息管理系统,研发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关键技术。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及既有自然保护区等基础上,兼顾上中下游及各类生态功能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流域生态保护地体系。
开展分区分类生态保护与修复。以保障黄河流域优质生态产品持续供给为目标,综合考虑上中下游、滩区沿线生态功能定位和各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研究流域退化生态空间恢复潜力与修复目标优化,沿线生态破坏成因与功能修复机制,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与关键技术。开展黄河流域分类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黄河流域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拥有稀土等重要战略性资源。因此,应重点加强流域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及其监管技术研究。
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安全为目标,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生态功能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强化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黄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是具有生态脆弱性和气候脆弱性的重要区域。因此,应加强对这些脆弱区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实施流域污染防治与健康风险管控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劣Ⅴ类河流水体综合整治。黄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2019年流域监测断面中,Ⅰ~Ⅲ类占70%,劣Ⅴ类占比近10%,流域城乡黑臭水体治理仍面临较大压力。因此,应全面开展黄河流域水体污染物、劣Ⅴ类重点河流(河段)水体溯源分析,为流域靶向治理提供依据,筛选流域内适用性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开展水生态健康评估和水体功能定位评价,明晰黄河泥沙对水体生态健康的影响,建立完整的水生态功能分区管理技术体系。防范黄河流域饮用水风险,完善流域污染系统性协同治理环境监管机制和技术体系。依据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流量要求,考虑径流量变化,优化黄河水资源分配方案,全面考虑水资源的分配。
流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评估黄河流域生态风险及健康,识别风险源和生态与产业敏感区,构建黄河典型流域风险预警机制和生态目标管理业务化应用平台。筛选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农村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方法,发展基于水资源约束的高效农业节水技术,研究建立黄河流域敏感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农业管理模式,创造绿色宜居环境。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以改善黄河流域沿线城市和区域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解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域土壤生态环境问题和成因,明确流域土壤污染风险源,研究农用化学品面源动态监测与管理技术,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风险管控分区方案,黄河流域土壤生态环境预警和管理平台与业务化应用,为打好黄河流域净土保卫战提供支撑。
协同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
环境问题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黄河流域在经济上与长江流域相比存在差距,特别是黄河上中游有7个省区都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滞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个处于这一流域。因此,除了搞好大保护大修复,还要协同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应持续强化保护生态,在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同时提升涵养水源功能。黄淮海平原、河套灌区等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节水型绿色农业,在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控制水土流失和节约水资源。区域中心城市推动集约发展,在提供资源及工业产品的同时提高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地区贫困与生态脆弱叠加,应在生态移民安排的基础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上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全面推动流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
构建流域生态环保机制政策
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整体性、专业性、协调性区域合作,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营造有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
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完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探索建立跨省界和流域上下游重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设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探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
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环境管理措施。建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明确黄河流域环境容量、用水总量约束等。落实规划环评刚性约束,确定空间、总量等管控要求。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编制空间规划。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空间准入和环境准入的清单式管理要求。
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引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与成效评估办法,并发挥其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