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固废处理 » 垃圾处理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宋鑫:让垃圾分类常态有处理、应急有保证、保底有工程【两会声音】】

日期:2020-05-21    来源:新华社  作者:冯松龄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0
05/21
11:3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垃圾分类 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分类

5月1日起,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垃圾分类最大的瓶颈在哪?三四线城市及乡村又该如何做好垃圾分类?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宋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三四线城市和乡村等重点地区,可尝试打造“分散收运+集中处理”的“县域固废统筹共建服务”新模式。

宋鑫介绍说,垃圾分类涵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当前垃圾分类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各地区分类处理设施的能力尚不充分,结构也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和优化结构;三是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处理目前还存在技术不成熟、处理成本高、资源化出路不畅通等难题。

“垃圾分类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无论是日本、德国还是瑞典,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宣传教育,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才见效。”他表示。

宋鑫认为,作为实现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地区,三四线城市及乡村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分类后垃圾量不足,单独建设垃圾处置终端设施成本过高。

为此,中国节能在河北保定、四川南部推行了“分散收运+集中处理”的“县域固废统筹共建服务”模式。据宋鑫介绍,该模式是在有效经济半径范围内实现固废县域协同处理,以某个县域为中心,引导周边县域实现固废资源共享、共建,集中处理,整合多个行政区的固废资源实现规模效应,推动县域联合实现共享经济。

为配合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中国节能开展了厨余垃圾技术研发和工艺储备工作,同时还创新商业模式,大力推行“两园一链”固废综合解决方案。

“两园一链”是中国节能为长江大保护提出的方案,是一种静脉经济综合体的新模式。它突破地域界限,以干湿垃圾分类为基础、以智慧环境物流链为驱动,将可以长距离运输的垃圾最大程度集约、协同处理;不适合长距离运输的有机垃圾采用分布式生态化处理,回归自然实现生态环境友好。

通过城乡协同,各类固废在“两园一链”系统内部循环利用,做到无废流出。同时在规模设计上留有余量,保证应急处理,从而为长江流域固废处理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为长江经济带各地政府环境治理提供保底工程,使城乡固废常态有处理、应急有保证、保底有工程,使长江流域成为无废经济带。据宋鑫介绍,这种方案实际上可以考虑在全国推广实施。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