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大气治理 » 空气净化 » 正文

长三角观察:PM2.5秋冬临“大考” 长三角如何共护同一片蓝天?

日期:2020-11-09    来源:天目新闻  作者:翁宇君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0
11/09
10:5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PM2.5污染 蓝天保卫战 臭氧污染

2020年是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决战之年,进入秋冬季,长三角亦进入攻坚时间。11月3日,生态环境部印发《长三角地区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方案提出2020年10-12月,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45微克/立方米以内;2021年1-3月,控制在58微克/立方米以内。全国层面哪些污染物对蓝天的挑战最大?长三角天空的底色怎样?今年的攻坚又有何创新措施?记者对此进行了观察梳理。

PM2.5全国平均浓度持平 臭氧污染持续恶化

大气主要污染物指标包括六项,分别是颗粒物(PM2.5)、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从全国范围看,这6项指标中PM2.5未达标城市比例最高,这是全国整体浓度水平唯一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污染物(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也是近些年来大气治理的关注重点。

六项标准污染物年均浓度情况

此前,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曾提出,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我国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相较2015年下降幅度为23.1%,已经完成了这一目标任务。但从具体的指标数据来看,2019年PM2.5全国平均浓度水平自2013年“五连降”以来首次出现同比持平,部分地区如汾渭平原甚至成为首个PM2.5浓度反弹的重点区域。因此从全国层面来看,PM2.5浓度改善在2020年秋冬季仍然不容轻视。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自2013年发布臭氧数据以来,全国O3污染浓度水平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恶化情况愈演愈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超标天数中,O3作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已经接近全部超标天数的一半,这也是蓝天保卫战中的一个新的挑战。

“浙”里天空蓝 苏北、皖北尚承压

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呈现不均衡发展,以PM2.5年均浓度为例,沪浙与苏皖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分省市PM2.5浓度 图片源自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受各省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一些西南部旅游业发达的省份在PM2.5浓度上情况就较好,如海南、云南、青海等地居于第一梯队,PM2.5年均浓度基本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浙江、上海年均PM2.5浓度居于30+微克/立方米的层级,表现尚佳。值得肯定的是浙江省部分城市,其2019年的数据和历年改善情况都呈现较高水平,如浙江的舟山、丽水、台州、温州、宁波2019年的年均PM2.5浓度都仅为20+,在全国范围内也居于头部水平。不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珠三角城市对比(2019年广东PM2.5年均浓度仅为27),浙江、上海仍有进步空间。

与此同时,三省一市中江苏和安徽处于40+水平,尤其是苏北和皖北的一些城市面临较大的污染物压力,如江苏的徐州2019年年均PM2.5浓度高达57微克/立方米,超出国家标准63%。而安徽全省的PM2.5浓度更是普遍偏高,尤其是淮南、亳州、蚌埠、宿州等多个皖北城市年均PM2.5浓度均高于50微克/立方米。

长三角城市年均PM2.5浓度 图片源自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区域联防 绩效分级 点面协同守护长三角蓝天

长三角三省一市共享同一片蓝天,但各地情况又略有不同,如何打好这场蓝天保卫的决战?近期发布的《长三角地区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给出了明确路径和方向。区别于去年,除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运输结构优化,今年的行动方案中特别强调区域的联防联控。

方案指出,要研究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常态化数据共享和智能化应用管理。统一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先行衔接跨界地区空气质量监控站点体系建设。公开报道显示,长三角目前已织就严密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网络,涉及华东、华北、华中3700余家废气重点排污单位。同时,长三角共421个省控点的监测数据已实时共享。

但区域联防和协同攻坚并不意味着两人三足的齐步走,根据长三角各地的不同情况,方案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考量。方案提出要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针对39个重点行业的不同评级企业进行绩效分级考量,此外未明确实施绩效分级的行业,各省(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统一的绩效分级标准,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应期间实施差异化减排措施。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