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概念的深入普及,许多企业也在响应号召,纷纷宣布自己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这原本是个好事,但我想着想着,觉着从企业层面,提碳中和那是进步的表现,提碳达峰嘛,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所以写下这篇文章,说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假设三个场景
场景一:A、B两家企业都生产同样的东西,A企业产品质量好、能效高、成本低,所以销量走得很好,但因为一直在扩张,所以没法碳达峰。
B企业产品质量差,能效低,成本高,所以销量不好,因此一直在缩减规模,碳排放也因此持续下降。然后B企业宣布在5年前就实现了碳达峰。
场景二:中国的碳达峰离不开能源生产及利用方式的转型,由此带来的是新能源行业企业(光伏、风电、新能源车、充电桩、储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扩产,所以达峰短期内是不大可能的。
而产能过剩的高耗能行业企业(钢铁、水泥、化工、燃油车)本身面临去产能的问题,从行业周期来看,基本已经到顶了,所以这些行业企业可以很容易地提出碳达峰目标。
场景三:某企业因为进几年行业一直不好所以一直没有满负荷生产,碳排放也没增长,于是宣布碳达峰,但之后突然行情好起来,订单爆棚,企业开始超负荷生产,碳达峰的头衔也直接扔了。
对于第一个场景,你说提出碳达峰的企业为中国的3060目标做了多大贡献吗?好像不是,
对于第二个场景,你说不能实现碳达峰的企业就给3060目标拖了后腿吗?好像也不是。
对于第三个场景,你说企业达峰后为了不多排放订单都应该放弃吗?好像也不是。
所以一听说企业提碳达峰,我心里总觉得是哪里不对劲。但我也想不是特别明白是哪里不对劲。
碳达峰这个概念应该是提出碳中和的国家里面的中国特色,因为欧美早已达峰,其它小排放国家貌似也对这个概念不感冒。
中国因为体量大,而且经济处于快速上升期,碳排放也在快速增长,所以这个增长什么时候是个头,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碳排放从快速增长到下降之间肯定需要一个平稳的过渡,所以,综合考量后,才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
而我认为中国实现碳达峰这个目标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来实现,这都是属于企业的外力而非内力。
我所认为的碳达峰,它至少应该是个褒义词,代表了更先进的生产力和更清洁的能源使用,显然这不能跟落后生产力划等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同时有先进生产力和落实生产力的企业,通过碳达峰目标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力,也算对中国3060目标的贡献。所以我觉得并不能单从碳达峰这个概念来判断一个企业对国家3060目标的贡献。
既然如此,企业应该怎么做才能说是绝对对全球碳中和做了贡献呢,我们看看实际例子。
作为碳减排公认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苹果公司,从绝对排放来讲,苹果公司的碳排放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因为他知道,企业的目的是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那就意味着更多的能耗和排放。所以,他从来不提什么碳达峰。
那他碳减排为什么又做得好呢?且不说他从产品设计到回收全过程始终坚持低排放至上的理念。就是他实际排放的部分,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购买环境权益来抵消自身的排放。所以虽然从物理层面苹果的碳排放在涨,但是他却在2020年已经实现了自身的碳中和,而且计划在2030年实现产品的碳中和。
所以我觉得,碳达峰,企业就别提了,不痛不痒的,要提就直接提碳中和。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