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发文,批准同意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抓绿色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开发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地方宜居宜业的标配。”嘉兴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开始谋划并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以来,嘉兴经开区高度重视,将其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以此为契机,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新路。
蹄疾步稳抓创建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发展生态工业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2019年,嘉兴经开区成立由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并在清华大学的指导下,高质量编制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创建特色和亮点,梳理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57个。
据嘉兴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嘉兴经开区从起初远离嘉兴市中心的工业园区,发展到成为嘉兴市中心城区、市属经济核心区,并与嘉兴国际商务区合署,实现了由单一工业园区向产、城、商融合的综合型开发区的转变,构建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智慧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走出了宜工宜贸宜业宜居的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子,为长三角区域工业园区,特别是都市型、大体量综合类园区如何深化产业与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带动城市工业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了参考与示范。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互促共生;区域生态链网循环,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三生融合’;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群多样性与园区管理智慧化并重,这是我们创建的三个目标或者说三个方向,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为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园区生态化发展创造新样板。”上述负责人表示。
环境好不好,百姓说了算。完成顶层设计的同时,嘉兴经开区积极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新平台。2019年组建生态环保志愿者服务队以来,该区已招募队员86名,2020年又向社会招募了47名“民间河长”及“民间闻臭师”,并成立“环保管家”队伍,建立环保“守夜人”制度,全面筑牢生态环境问题24小时防护线。
补齐短板促提升
创建期间,在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嘉兴经开区根据自身实际,深入推动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不断补齐生态短板,让绿色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底色”。
嘉兴经开区北部区域集聚了不少大型工业企业,其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更是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现实课题。
如何破题?以创建为契机,今年嘉兴经开区全面启动了北部区域转型倍增计划。委托新加坡CPG集团高起点编制北部区域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制定《推动北部区域转型倍增的实施意见》;2021年到2025年计划投资500亿元用于区域全面升级;今年计划投资100亿元,腾退回收盘活企业43家……嘉兴经开区正大力推进一个老工业区的绿色蝶变。今年上半年,该区域有13家企业签订了拆迁协议,已拆迁腾退土地242.65亩。
区域生态短板正在补齐,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得十分精准。今年,嘉兴经开区确定凯米光学、禾欣新材料等21家企业开展“一企一策”大气污染精细化整治,推动雅培、东明不锈钢等6家企业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和副产项目资源化项目,以此进一步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此外,按照嘉兴中心城市品质提升“九水连心”规划,嘉兴经开区对区域内道路、景观、公共服务等设施进行了整体提升,陆续完成了马家浜遗址公园、花园路、三环南路精品道路提升等20个项目,不断刷新区域生态颜值。
蓝天碧水现蝶变
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为契机,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为抓手,近年来,嘉兴经开区大力开展“污水零直排区”、重点区域工业废气整治等十大专项行动,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组数据看蝶变。“十三五”期间,全区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连续三年保持优秀,Ⅲ类水以上地表水断面占比从33%提升至100%;贯泾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39%攀升至100%;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蓝天白云”不再是稀缺资源。
“现在被蓝天碧水‘刷屏’的次数越来越多了,2019年我们还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了‘浙江省美丽园区示范园区’称号。”该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经开区还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路线图,将通过科学核算园区碳排放,摸清家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耗;从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和低碳生活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低碳发展。
下一步,嘉兴经开区将按照三部委批复要求,加快推进示范园区建设,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