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保政策 » 碳排放 » 正文

中共眉山市委关于以“双碳”战略为引领推进制造强市 加快“1+3”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日期:2022-01-07    来源:眉山市政府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2
01/07
17:5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绿色低碳发展 节能低碳 1+3产业绿色低碳

中共眉山市委关于以“双碳”战略为引领推进制造强市 加快“1+3”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1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眉山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更好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局,着力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新动能,聚力建设高技术制造基地,中共眉山市委五届二次全体会议结合市情实际,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为引领,就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1+3”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以“双碳”战略引领“1+3”先进制造业发展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全局、站高谋远,围绕绿色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立足省情实际,突出产业对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作用,作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主攻方向聚焦到清洁能源及其支撑应用这一先导产业上来,必将掌握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提升四川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战略位势。全市上下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当前,“双碳”战略正重塑能源格局和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既面临多重压力,又蕴含重大机遇。眉山身处成都都市圈,具有整合资源、集聚产业的区位条件,必须抢占先机,在换道竞争中加快构筑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夯实长远发展的产业根基。乘势而上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行动,是深度融入全省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制造强市的现实选择,必将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牢牢把握绿色发展方向,坚定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以构建“1+3”现代工业体系为重点,一手抓绿色产业新动能培育,一手抓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顺应四川发展大势、支撑眉山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双碳”引领、绿色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从眉山实际出发,科学处理发展和减排、增量和存量、中长期和短期的关系,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形成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现代产业集群。

——科技赋能、抢占高端。突出创新驱动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构建优势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着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核心竞争力。

——龙头带动、集聚发展。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机遇,大力引育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构建分工协作、保障有力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双向发力,强化规划引领,优化政策供给,完善基础设施,树立底线思维、注重风险防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三)科学确立发展目标。坚持国省所需和眉山所能相结合,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着力打造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有影响力、对眉山发展有支撑力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球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全国专精特新装备制造基地、西南生物医药重要研发生产基地、成渝地区电子信息重点配套基地。

——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明显壮大,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达到省定标准,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0%左右,“1+3”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300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5%,绿色低碳发展初见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取得新突破,工业产业结构迈向高端化,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6%左右,“1+3”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0%,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碳达峰。

——到203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工业产业结构全面实现高端化,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基本建立,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0%左右,“1+3”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5%,朝着实现碳中和目标稳步迈进。

二、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产业

(四)推动锂电材料产业做大做强。依托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彭山经开区,以宁德时代、万华化学、杉杉锂电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基础锂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材料产业,突破发展锂电池、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万华化学正极材料、锦源晟正极材料、天华超净电池级氢氧化锂等项目建设,依托“飞地园区”与甘孜州开展锂资源精深加工合作,推动锂电材料产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锂电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五)加快晶硅光伏产业延链升级。依托眉山天府新区、甘眉工业园区,以通威太阳能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硅片、电池片、组件、太阳能电力设备等配套成链,支持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实施一批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推动成乐眉晶硅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通威太阳能全球创新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晶硅光伏产业高端化发展和关键环节技术更新,持续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到2025年,晶硅光伏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六)促进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依托眉山高新区、彭山经开区,以万华化学、金象赛瑞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以石油及天然气为原料的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可降解塑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及相关产业,提速万华化学可降解塑料、金象赛瑞氰胺等项目建设,加快丹棱天然气开发利用,增强原料保供能力,提升产业能效水平和基准水平,打造全省一流的绿色化工材料基地、川渝地区第一个天然气高效示范利用园区。到2025年,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年用气量突破25亿立方米。

三、推动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七)打造成渝地区电子信息重点配套基地。依托眉山天府新区、眉山高新区、彭山经开区、仁寿经开区,以信利集团、博雅新材等重点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存储、碳化硅等产业,加快招引Micro LED、传感器芯片、智能终端等重大项目,推进上游材料加快发展、关键环节集聚成链,建设全国最大中小尺寸新型显示生产基地、西南最大微电子材料聚集区,打造四川存储元器件、存储网络核心区,四川省万亿电子信息产业核心联动区。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在产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实施绿色采购、推行生态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

(八)打造全国专精特新装备制造基地。依托眉山天府新区、甘眉工业园区南区、丹棱经开区、青神经开区,聚焦轨道交通、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加快四川钢构智造产业基地、金茂源表面处理循环园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企业,建设全省轨道交通重要研发生产基地。支持机械及装备制造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九)打造西南生物医药重要研发生产基地。依托眉山高新区(西部药谷),聚力招引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化学药、现代中药、生物制品等产业,加快蜀西制药植物原料提取及制剂生产、舒泰神医药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依托格林泰科药效评价中心等研发平台,推动化学药“仿创”结合、中药新品开发、生物制品技术突破、医疗器械高端化。支持生物医药企业推进绿色生产。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四、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

(十)培育提升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打造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创建升级一批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眉山分中心,推进万华化学西部研发中心、万邦锂基先进材料创新孵化基地、信利光电显示研究院等“1+3”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西南硅负极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到2025年,累计培育国省级研发平台达到100个以上。

(十一)推进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揭榜制”和“赛马制”,围绕“1+3”产业开展系列应用技术开发和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创新、迭代和国产化替代产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产业化。持续开展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深入推进质量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1+3”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发新技术、新产品300个以上,主导制定、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20项以上。

(十二)推动数字赋能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千企上云、智慧园区应用四大行动,打造通用零部件制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立全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组建国有大数据公司,争取省大数据标准化试点,争创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眉山市智慧治理中心(城市大脑),共建成德绵眉泸雅宜乐大数据产业聚集区。依托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全国首批“千兆城市”,打造数字制造信息消费供给样板区。

(十三)促进节能低碳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能耗达到国家先进值标准。引导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依法开展“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强制性审核,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加强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提升企业用能管理和能效水平。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持续培育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全力推进绿色低碳产品出口,积极创建中国四川绿色贸易示范区。到2025年,培育国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65户,开展绿色低碳改造的企业超过500户,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5%以上。

五、推动优势产业集群成链

(十四)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完善产业链“五图七单”,瞄准行业龙头和产业链关键企业,精准招引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优势产业项目,促进延链补链强链。建立招商引资动态考核和调查评估机制,深化现场办公、领导联系、竞技拉练、“红黑榜”、履约评估和督查考核等项目推进机制,促进项目快签快建快见效。每年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不低于40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不低于20个。

(十五)打造专业化特色园区。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及功能区优化整合,编制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图、园区标准化建设指南,每个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原则上不超过2个,推进园区扩区调位。加快推进化工园区申报、认定。建立园区考核工作机制,深化规上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打造集约高效园区。深化成德眉资产业协同,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绵眉新型显示产业带、成乐眉光伏产业带。到2025年,将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培育为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营业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累计培育四川省“5+1”重点特色产业园区8个。

(十六)培育领军型优势企业。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企业倍增计划、“贡嘎”培优计划、上市企业“蝶变”计划,培育一批领航企业、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国有资本优化战略布局,培育优势产业市属国有龙头企业。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企业达到500户;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500亿元企业实现突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4户、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30户,上市企业达到10户;每个产业培育2户以上50亿元“链主”企业。

六、营造支持“1+3”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十七)强化要素保障。采取“增调挤挖”方式,优先保障优势产业能耗指标及环境容量,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加大优势产业用地用能指标支持力度,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和绿色信托。实施全市“十四五”电网、天然气管网、5G通信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将优势产业集中区域的电力基础设施优先列入年度重点建设计划,用好用活留存电等电力扶持政策。打造国际物流港,高标准推进全市现代物流体系规划建设。

(十八)强化政策保障。研究出台“1+N”配套政策,“1”即:突出先进制造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N”即:产业基金、招商引资、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土地供给、上市激励、金融服务、工业互联网、数字赋能、人力资源需求保障、品牌建设等专项配套政策。对锂电材料、晶硅光伏产业实施“一产一规划、一产一政策”,优先支持加快发展。

(十九)强化服务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投资项目“提前会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承诺制”等方式,落实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服务绿卡”制度;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用好用足减税降费政策,扎实推进纾困解难,精准开展企业帮扶。

(二十)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优势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实行“链长制”,推行“一链一规划”“一链一政策”。落实重大项目专班制,完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市领导联系机制。按中省文件规定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对标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指数和能效“税电指数”,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建立优势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加强政治监督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