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大气治理 » 正文

2021年江苏PM2.5浓度实现“八连降”!

日期:2022-03-30    来源:江苏城事快报  作者:陈海静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2
03/30
11:3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PM2.5浓度 生态环境建设 空气质量

3月29日上午,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2021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记者获悉,2021年江苏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2.5浓度实现“八连降”。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定下新目标:PM2.5浓度达32.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2.4%;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88%,近岸海域海水优良面积比例不低于63.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最好水平

PM2.5浓度实现2013年以来“八连降”

2021年,全省上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经济快速发展、GDP增量全国第一的情况下,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考核目标,实现“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开局。报告晒出了一系列数据加以佐证:

一是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2.5浓度实现“八连降”,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82.4%,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酸雨平均发生率5.3%,同比下降8.7个百分点。

二是水环境质量稳定趋好。国考断面优Ⅲ比例87.1%,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太湖湖体水质稳定在Ⅳ类,总磷、总氮浓度同比下降22.7%、13.4%,达到近10年来最优。长江干流总体保持Ⅱ类,入江支流断面优Ⅲ比例98.3%,无劣Ⅴ类断面。

三是海洋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近岸海域海水优良面积比例87.4%,同比上升41.1个百分点;劣四类面积比例1.7%,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

四是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太湖流域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95.2%的点位污染物含量低于风险筛选值,其余点位均未超过风险管制值。

五是声环境状况基本稳定。全省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96.9%,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夜间达标率85.4%,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65.9分贝,同比降低0.2分贝。六是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66.6,同比上升1.4,达到近5年来最好;各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均为“良”。

新目标定了

2022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2.4%

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砥砺奋进、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当前,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正在对江苏“全面体检”。特殊之年,须负特殊之责。2022年江苏环境保护主要目标是,PM2.5浓度降至32.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2.4%,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88%,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不低于63.8%,生态质量指数达到4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下降比例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为了确保实现上述目标,江苏将紧紧围绕“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更加突出源头治理,更大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明显提升,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具体怎么干?

七方面工作来落实,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新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就是真抓实干地推进。报告明确了七方面工作任务。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强化“公水铁空”多式联运,推广使用绿色交通运输工具,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等。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比如,大力推进工业减排,有序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非电行业煤炭消费。严控VOCs排放,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原辅料清洁化替代和重点设施超低排放改造。梳理核定应急管控清单和停限产豁免名单,确保重点排放单位、重点生产环节全覆盖。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加大长江保护修复力度,纵深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扎实做好国家和省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巩固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成果,着力解决“重化围江”等问题。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安全利用,做好农用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的排查整治,加强关闭搬迁遗留地块风险管控,制订实施暂不开发利用高风险地块管控措施。同时,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和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健全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重大工程,完善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制度,优化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布局。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制定实施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等。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完善治理体系,构建党政同责多方协同的攻坚作战机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长效监管机制,奖优罚劣导向鲜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全民行动机制,推动形成制度化的规则规范。不断加强治理能力,深入落实《“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长江太湖治理等重大任务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前布局成熟项目,加快推进在建工程。

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加强固危废监管,认真落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加快补齐固废综合治理能力短板,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强化危废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积极稳妥推进放射性废物、伴生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抓好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置医疗废物、医疗废水。抓好应急响应,进一步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