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恩施市白杨坪镇麂子渡村党建院落内,藏着一块绿意盎然的“人工湿地”,翠绿的美人蕉、高笋等水生植物随风摇曳,蝴蝶翩跹起舞,与涟涟碧波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汩汩清流由此汇入麂子渡河,沿着蜿蜒的河道,一路向南,直奔清江。
生活污水处理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环节。近几年,为了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实现浊流变清波,麂子渡村融合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走上“人工湿地”治污的水环境治理之路,守护母亲河一泓清水。
众所周知,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等功能。人工湿地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用它来处理污水,就像是安装了一个“生态肾”,从而截污净化、降解污染物。
穿行在麂子渡村“人工湿地”,地面、水面被湿地植物覆盖,污水经过“人工湿地”多级处理,水中的有机物及其他污染物被湿地逐步吸收或降解,流出的水变得清澈透明。
据了解,麂子渡村水平流潜式“人工湿地”采用砖砌式钢筋混凝土盖板式,占地面积为263.91平方米,收集污水户数为35户,日处理量25立方米。
湿地内“大有乾坤”,院落内村民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布水系统引到这里,再经砂石过滤以及芦苇、美人蕉等水生植物的根部系统吸收作用,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能拥有景观效果。
“湿地系统中填充的砂石等填料能有效去除悬浮物,芦苇、茭白等水生植物可吸附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州生态环境局恩施市分局负责人说,这片湿地,能有效改善水质,切实提升乡村生态颜值。
“人工湿地”治污模式只是恩施市水环境治理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麂子渡村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建设正酣,恩施市各乡镇也将扎实推进农村污水治理,为守护一泓清水构筑牢固的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