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步入攻坚阶段,节能提效工作将面对更高的发展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应以重点领域能效赶超、产业园区系统节能、新基建节能、产城高效融合为重点,健全经济激励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节能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节能基础能力建设,确保节能提效持续取得进步。
“十四五”时期节能提效重要性彰显
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节能提效意义重大。首先,节能提效是实现分两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依靠节能提效满足需求增长,把经济社会发展构筑在能源高效低碳利用基础上,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需求还将持续增长。即使达到能效先进的日本、德国人均能耗水平,我国届时能源需求总量相比目前还将增长40%以上。无论资源能源保障、生态环境容量、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将难以承受。如果不在节能提效领域实现赶超,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能源产出率方面的差距存在拉大的风险。
其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对节能提效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从全球来看,节能和提高能效被普遍视为能源系统二氧化碳减排的最主要途径。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到21世纪末要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2050年前节能和提高能效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为37%。当前,我国化石能源需求仍在持续增长,要确保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煤炭需求必须在“十四五”期末左右达峰,石油需求必须在“十五五”期间达峰,此目标对节约、高效利用煤炭、石油等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第三,节能提效是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的关键支撑。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3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目前,除挥发性有机物(VOCs)外,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末端治理的减排空间不断收窄、减排成本持续上升的状况。同时,我国人口、经济活动、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单位国土面积化石能源消耗高,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必须依靠节能提效,从源头上持续大幅降低能源消耗负荷。
节能提效对实现碳达峰的贡献展望。通过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LEAP)分析模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变化、能源结构优化等进行情景展望分析。研究表明,从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看,在不同情景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都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到2035年有所降低。
为进一步分析节能提效对碳达峰的贡献,以2020年能源强度作为冻结情景,并假设了“十四五”“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优化等不同情景,对节能提效在碳排放达峰时的贡献进行测算分析。研究表明,与冻结情景相比,低、中、高3种增速情景下,碳排放达峰时节能提效的减排量占总减排量的比例分别为80.4%、75.5%、75.1%。
数字赋能重点用能领域节能提效
重点用能领域能效赶超行动。我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能耗存量和增量规模巨大,在强化能效赶超、挖掘系统节能潜力方面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扩大节能领域投资,对提升居民现代能源服务水平、降低实体经济用能成本、促进技术装备升级等具有重要作用。
在工业领域,需以全球领先水平为标杆,推动主要工业行业能效水平和技术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建筑领域,全面推广超低能耗建筑,科学推进北方和南方地区清洁取暖,鼓励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稳步提升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发展。
产业园区系统节能行动。目前,我国各类园区达1.5万多家,对全国的经济贡献达30%以上,是工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随着工业企业入园率逐步提升,园区能源消费将不断上升,开展园区综合能效升级改造对推动工业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需深入推动工业园区产业和能源协同发展,促进企业间、产业间耦合共生。
开展资源节约型基础设施建设,翻新老旧水、电、气输送管道,建立水电气资源集成平台,全面提升资源节约利用水平。集中建设完善园区内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中水回用厂等公用辅助循环系统。
5G和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能效提升行动。我国明确提出加快5G和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发展,作为疫情后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方向。2020年,我国5G基站达70万个,占全球比重近70%。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2019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289万架,与2017年相比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规模翻一番。
“十四五”时期,需加强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能耗管理,推动已有和新建项目节能技改升级。首先,对已有5G基站、数据中心等开展能效对标行动,鼓励优化布局,因地制宜采用自然冷源、直流供电、“光伏+储能”等技术。其次,挖掘人工智能在新基建节能领域的应用潜力,引导企业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到节能方案中,鼓励开展智慧用能试点。再次,健全支持政策,加大节能降碳改造财政扶持力度,允许符合条件的新基建设施参与电力直接交易。
产城高效融合发展示范建设行动。“十四五”时期,我国已逐步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但在多数城市,工业企业仍是城市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伴随人口、经济活动向增长极、增长带进一步集聚,重点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升级发展过程中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矛盾更加凸显。
在城市更新、工业布局调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促进城市和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带来巨大的节能降碳潜力。“十四五”时期,各地需转变“一刀切”关停淘汰的做法,将产业与城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创新产城融合型工业耦合发展模式。结合不同城市运行与产业发展特点,综合运用生态设计、整合规划、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各种手段,优化物质、能源和信息流动网络。
多管齐下助力节能行动高质量完成
健全经济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带动绿色投资和消费增长。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工业、既有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升级改造;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对节能改造项目、居民购买高效节能产品的支持,地方政府需把鼓励用能的补助政策调整为节能投资消费奖励政策;充分发挥已有的用能权、产能置换、发电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机制的作用,促进能源要素配置向利用效率和效益水平高的企业和地区倾斜。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提高新建产能的节能环保标准要求。推动采取产能置换交易等市场化方式,严格控制两高一低行业的产能,加快既有产能布局优化和技术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新建产能准入标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要把项目能耗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作为前置条件,新建项目在排放达标的同时,要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等红线约束。
加强统计监测与预测预警,完善区域差别化政策措施,提升节能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能源和节能形势统计监测,重点加强煤炭利用和库存变化的统计监测,强化对各地区月度、季度单位GDP能耗降低情况的跟踪评估;针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制定差异化政策,鼓励能耗和经济大省超额完成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节能挖潜的帮扶力度;提升节能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保障“两新一重”项目能源要素供给、推行清洁取暖等过程中,把节能提效作为优先考量。
加强节能提效基础能力建设,有效发挥行政手段作用。深化能源要素市场、供热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把绿色低碳现代用能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重要内容,加大对绿色建筑、公共交通、节能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示范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节能管理、监察、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政府节能提效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