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从《济宁市“十四五”城乡水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济宁将坚持科学、精准、生态、智慧、协同同向发力,实施严节水、保供水、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强蓄水“六水”共治,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非常规水“五水”并用,构建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安全的防洪排涝、健康的水系生态、高效的水务管理、智慧的水务信息化“五大”体系,为济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保障。
根据《规划》,济宁“十四五”期间城乡水务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以南水北调东线干线、南四湖和省级水网为依托,实施南水北调地方配套、南四湖湖东堤郗山至韩庄段封闭、河道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河道拦蓄、引黄西线、引湖济西、湖水东调工程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区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地拦蓄雨洪水,加强数字水利建设和水务管理能力建设,构建济宁市大水网。
围绕上述布局,济宁将重点实施3方面17项建设和管理任务,分别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立高效的水务管理体系”和“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在“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方面,继续实施构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生态、信息化4大工程体系建设任务;在“建立高效的水务管理体系”方面,重点强化水利法治体系建设、涉水事务监管、水安全风险管控、水行政执法、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支撑水平6项管理任务;在“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方面,重点深化管护体制改革、水资源价税改革、投融资机制改革、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农村生活污水管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7项改革创新任务。
《规划》指出,到2025年,济宁现代化水网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水资源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着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农村水利、数字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监督水平明显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济宁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7.6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7,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到9%,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9%,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水土保持率达到92%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100%,创建水利风景区1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