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保政策 » 环境治理 » 正文

河南省安阳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日期:2022-08-09    来源:安阳市人民政府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2
08/09
17:5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

安政〔2022〕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现将《安阳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7月7日

安阳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本规划依据《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南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编制,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制定相关规划、部署年度任务、配置资源要素、实施工程项目、安排财政预算、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行业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2020年,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有关自然资源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按照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要求深化改革,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干成一批大事、解决一批难事,为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目标任务筑牢坚实基础。

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深入推进。顺利完成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机构改革,将市国土资源局职责、市规划局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市水利局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以及市林业局森林、湿地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等进行了整合,组建安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筹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启动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积极推进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工作。高质量完成“国土三调”和统一时点更新任务,深入推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效推进联合测绘工作,出台符合安阳市实际的联合测绘文件4个;深入对接“放管服”改革,自然资源相关审批事项和办事流程等办理时限缩减1/4,全面落实规划用地“多证合一”,在全省率先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电子证照。

耕地保护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管控作用,综合应用管控性、约束性、补救性、建设性、倒逼性、惩治性等措施,完成241个批次、4.07万亩占补平衡指标配备,连续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认真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全面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强化耕地保护监管,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建设行为,被省厅评为2020年度耕地保护监督先进单位。

资源要素保障持续有力。不断创新自然资源供给政策举措,加大用地用矿投放力度,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资源要素保障服务。获批建设用地7.1万亩,有效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集中投放建筑石料和冶金辅料矿产等资源7亿多吨,出让金总额15.37亿元。多措助力脱贫攻坚,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2442套,全部办理不动产登记;内黄宅基地复垦券出让1612亩,成交金额2.9亿元;制定用地用矿支持政策,主动服务贫困地区发展。

生态修复扎实推进。创新实施“三地一矿”综合改革,大力推动西部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地质环境应急治理项目5个。完成南太行(安阳)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项目12个;建成绿色矿山12个,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内黄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入选国家试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从180处减少至117处。建成公园游园102个,新增城市绿地7335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形成增量严控、存量盘活、流量增效的新格局。加快闲置土地处置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持续开展批而未用土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共处置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万亩,盘活利用闲置土地2.6万亩,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各年度处置任务。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全市以较少的3800亩新增建设用地报批量有效保障了省市重点项目和全市各类项目用地需求,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矿产开发“三率”指标要求,矿业开发利用逐步从粗放型走向节约集约利用型。

执法监督监察踏上新征程。建立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推行“一网两长”制,完成市级自然资源执法监督指挥中心建设,自然资源执法力度逐渐增强。全市土地卫片执法整改问责比例低于15%,严厉打击西部矿山非法开采,矿产资源卫片执法工作,涉矿县(市、区)年度矿产卫片违法案件查处率100%。

同时,全市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主要集中在生态治理恢复成本高,保护修复难度大,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重大;资源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用地增量有限;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有待优化。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安阳市奋力建设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五年,也是协助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全市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变化,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保护与保障任务艰巨,发展环境错综复杂,需要在机遇中育先机、在挑战中创新局。

一、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迎来重大机遇

国家战略赋予新的发展优势。安阳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辐射优势持续凸显,转型升级蓄积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蕴含的内需潜力持续激发,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的城市精神力量持续彰显,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具备多方面有利条件。

重大政策催生新的发展红利。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制度体系日益完备,有利于安阳加快构建起生态文明体系的“四梁八柱”,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科学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激发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生态、社会发展优势的强劲动能。

资源优势支撑新的发展空间。石灰岩、煤等矿产资源优势明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景广阔,建立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大有可为。安阳现有的自然生态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安阳在全省生态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改革创新释放新的发展动力。随着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能逐步到位,自然资源监管和资产管理改革不断深化,生态保护修复一体化持续推进,自然资源“数字赋能”落地见效,改革创新的综合效应将充分显现,从而注入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好地推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面临严峻挑战

推进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建设要求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根据河南省生态修复分区和生态安全格局划分,安阳市处于黄河故道—豫北平原土地整治片区和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的交汇区;安阳地区的生态质量事关黄河、海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安全,在河南省乃至国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豫北平原、京津冀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洪调蓄等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筑牢南太行生态安全屏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安阳矿山生态问题较多,恢复治理成本高;耕地后备资源少,利用难度大;地质构造复杂多样,矿产开发环境敏感性强,西部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多发,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难度增大、要求更高,必须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严格源头保护,加强用途管制,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有效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十四五”时期,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集中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安阳作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城乡融合发展会更加深入,国土空间不平衡不充分开发的压力持续加大,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相匹配的要求愈加迫切。现行空间用途管制侧重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生态空间、立体空间、全域空间管制制度欠缺,用途管制重方式重数量、轻强度轻结构问题明显,亟须适应区域协调发展形势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和用途管控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十四五”时期,安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等对资源需求将处于高位,资源利用仍然粗放浪费将严重制约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节约利用资源、综合利用资源、高效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支撑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推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补齐自然资源管理短板。安阳自然资源领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面临诸多矛盾困难,自然资源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任务繁重,科技支撑和信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十四五”时期,必须综合施策,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交出新时代自然资源高质量答卷。

综合分析,安阳“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处在肩负生态建设重任、应对安全风险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安阳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深刻认识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面对的新挑战新任务,立足市情实际,树牢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谱写安阳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发展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锚定“两个确保”目标,全面贯彻“十大战略”,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引擎,着力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着力加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持续深化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创新,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助推安阳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方针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穿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全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规划编制、耕地保护、要素保障、用途管制、生态修复、地灾防治、确权登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各个方面,加快职能转变,提升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强大驱动力,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制度设计,创新自然资源体制机制,探索全要素生态用地储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经验,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取得实效。

坚持保护优先。把自然资源保护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资源开发利用划定边界和底线,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粮食、生态、资源安全基础。

坚持节约集约。在资源开发利用中,注重破解资源保护、保障“两难”问题,坚持节约优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从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监督考评等方面,全面加大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管控力度,优化节约资源的空间格局,推动资源利用、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制约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焦点、堵点,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积极探索实践,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扎实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各项工作,全力做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事项,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及服务水平。

第三节 主要目标

一、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全面确立,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重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根本好转,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

二、“十四五”时期目标

资源有效保护取得新进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数量保持稳定、质量显着提升,到202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基本形成。森林资源保护进一步增强,森林蓄积量达到780万立方米。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效益更加明显,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达到100%。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非法采矿、破坏森林等现象得到根本遏制。

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取得新成效。国土绿化、水土保持、矿山整治统筹推进,累计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整治821.74公顷。至202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6.5%,湿地保护率达到50.01%,南太行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提升。重大地质灾害防御水平显着提高,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多元化生态修复投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机制初步建立。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形成新格局。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构建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格局。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至2025年,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国家有关控制指标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省下达任务以内。

资源要素保障利用实现新提升。全面做好定标准、建制度、重服务、强监管工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坚持需求牵引与供给改革相结合,实现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要民生项目,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合理用地用矿需求。到2025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着提升,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率达到15%,同时完成省下达单位生产总值使用建设用地下降率要求。矿产资源开采规模化、集约化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指标不得低于自然资源部和我省公布的最低“三率”指标要求,且综合达标率达到90%以上,部分矿山固体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

基础支撑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全面提质,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不断深化,科技服务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助推“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建设。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于2022年前完成安阳市级分中心建设,规划期内完成自然资源卫星应用县(乡)级分节点覆盖50%以上。实现城市建成区、规划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1:500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完成2046平方公里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自然资源管理改革更深化。分类合理、内容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有效推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基本构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田(山、林)长制全面推行,自然资源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完善,法治建设引领和保障作用得到强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第四节 重大行动

“十四五”时期,围绕落实“锚定‘两个确保’,再造发展优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安阳新篇章”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聚焦事关全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键领域,实施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突破性的重大行动。

自然资源保护水平提高行动。科学划定并严守三条控制线,优化用途管制运行体系,加强国土空间科学管控。探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激励机制,推进建设优质化、基地化永久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实施耕地利用管制与保护工程,高标准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矿产资源保护和储备体系,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和监督制度,大力推进湿地、野生动植物等重要自然生态资源保护。

自然生态保护治理提质行动。围绕绿色安阳建设,推动构建协同化的自然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持续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安阳建设,实施洹河、汤河、粉红江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升淇淅河等三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水平,构建“一核三区多廊多节点”的生态保护格局,妥善处理保生态和保发展的关系,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行动。积极开展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处置工作,全面推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积极推动全市土地二级市场建设,探索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实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精准高效保障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切实做好“三个一批”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开展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推动矿产资源规模化开发。

加快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行动。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土地、矿产、林业等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法治化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实施自然资源执法监督工程。持续深化自然资源“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积极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

强化数字赋能的基础支撑夯实行动。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图”监管决策应用体系,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信息化建设。助推“数字安阳”建设,推动自然资源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用好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全面完成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重点任务,实施新型基础测绘建设重点工程。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构建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体系

坚持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和资源节约制度,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强化耕地保护

完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把耕地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将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指标细化落实到地块图斑,确保图、数、实地相一致。强化耕地用途管制,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定期开展耕地利用动态监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田长制管理体系,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加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压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形成抓好耕地保护工作的整体合力。加强对耕地种粮情况的动态监测与评价,实行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及时更新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重大情况及时报告。

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和“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布局有优化”的要求,扎实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工作,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和集中连片度,巩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成果。对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依次将未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已建和在建高标准农田、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的耕地,调整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中属于划定不实、违法违规占用确实无法恢复耕种的,依据“国土三调”成果核实整改补足。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按粮田管理,主要用于粮食生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非农业建设不得“未批先建”,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经依法批准,应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基础上,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原则,在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上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任务。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在永久基本农田之外的优质耕地中,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并上图入库。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建立以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占补机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必须严格落实先补后占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积极拓宽补充耕地途径,补充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应当通过统筹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整治为耕地等方式,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明确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时序和年度内落实“进出平衡”的安排,并组织实施。坚持“县域自行平衡为主、市域内调剂为辅、省域适度统筹为补充”的占补平衡原则,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制度,探索多途径补充耕地。加强补充耕地选址论证,严格执行先补后占,认真落实占优补优,推进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摸清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布局。

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对污染耕地调查评价和治理,强化耕地与周边生态系统协同保护,修复和完善耕地生态功能,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推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完善污染源监管清单,划定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禁止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

二、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定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区管控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十四五”期末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5%,实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限制、禁止用地目录,对“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过剩产能和低水平重复产能的项目不予批准建设,对达不到投资强度、容积率等要求的产业项目核减建设用地面积。制定完善区域节约集约用地控制标准,修订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

大力盘活利用存量用地。适时出台市级层面促进盘活存量、闲置土地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建立市、县(区)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盘活存量用地。严格落实“增存挂钩”机制,通过盘活存量用地与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城镇工矿规模指标分配调整、新增建设用地报批等挂钩,解决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消化问题。城市集中建设区划拨、出让的低效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改变权利性质和土地用途、补交土地出让价款后,运用市场化配置方式,由单一主体或联合开发体自行开发,原划拨决定书或出让合同约定改变用途需由政府回收的,按规定和合同约定执行。对未完成开发投资总额25%的产业用地,采取预告登记转让等方式处置。对单宗面积较大、整体盘活困难的土地,探索推行分割转让使用权机制。对“僵尸企业”、涉法涉诉土地,建立联合处置机制,推动盘活利用。

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开展全市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评估、行政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状况详细评价和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专项评价,全面掌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开发区以亩均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为主要指标,以土地开发率、综合容积率等为配套指标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成果作为扩区、升级的重要参考,支持土地利用效率高、产出效益好、土地节约集约评价成果排名靠前的园区升级、扩区、调区。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把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把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开放型经济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和高铁经济发展核心区。

三、推动矿产资源节约绿色综合利用

坚决抑制“两高一危”项目,一体推进减煤、稳油、增气、强新,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加强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实现“三率”水平新突破。推进信息化矿山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平台,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监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创新矿山开发利用和环境恢复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主要矿山“三率”水平综合达标率90%,共伴生、难利用矿产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四、促进水资源全面节约利用

优化水资源配置。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供需平衡研究,落实严控总量、优化结构、科学配量、管控用途、定额管理的要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保障生活用水、节约生产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优化调整三大空间用水,推动农业、工业、城市、生态用水合理分配。围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一核二区、四横六纵、六水、多点多层次”现代生态水系网络总体布局,全面提升南水北调及引漳引黄供配水能力,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引漳引黄受水区替代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积极推进内黄县、滑县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合理分配;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压减地下水开采总量。

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严格执行用水定额标准,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严格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用水审批,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水系统。大力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涵水型生态林业、保水型生态牧业,积极推广农业成套综合节水技术。

五、塑造宜居高效的区域中心城镇

城市规模能级区域领先。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协同区建设,增强城市创新动力、公共服务能力、文化软实力和开放程度,吸引人口、资金等要素加快向区域中心城市安阳集聚,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不断提升城市规模能级;推动汤阴县与安阳市区融合,强化林州市在安阳西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内黄县在安阳东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协同区建设,联动鹤壁、濮阳,打造中原城市群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联动周边城市建立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强化跨市域交通对接、功能衔接、产业链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共同谋划推动跨区域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快形成产业共兴、交通共联、文化共振、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专栏1:城镇空间高效复合利用措施

根据当前安阳发展新形势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从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内涵和特征入手,基于大数据分析安阳市中心城区地上空间利用现状和功能复合特征;针对城区低效闲置用地,开展中心城区低效用地功能评价,根据低效用地经济功能评价和生活功能评价结果,合理的调整土地用途,确定各地块整治方向;结合安阳市现状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分为旧城改造模式和“城中村”改造模式。旧城改造主要由“不动迁”拆迁和渐进式改造为主,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整体改造为辅;“城中村”改造突出综合整治,减少局部重建和整体搬迁改造。

第二节 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体系

立足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构建一体化的生态保护治理体系。

一、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继续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统筹开展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完成南太行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洹河、汤河、粉红江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升淇淅河等三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南水北调西部调水、广润坡蓄滞洪区防洪、彰武水库扩容、内黄县引黄调蓄等工程,提升蓄滞洪区运用水平。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山长制,持续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加快实施国储林项目,林木覆盖率达到2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1平方米,加快形成“一核三区多廊多节点”的生态保护格局。

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村庄规划编制,优化乡村布局。整治验收后腾退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发展。鼓励村与村、村与镇之间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和收益分配机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二安大槐林等4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打造具有安阳特色的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

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工矿废弃地治理,以解决矿山开采破坏地质环境、水土流失等问题为目标,以林州市、殷都区、龙安区的历史遗留矿山为重点,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修复地形地貌、恢复地表植被、防治水土流失,逐步实现破损地区自然风貌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一致、融为一体。按照“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在建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责任,确保“不欠新账”。

深化矿业绿色发展和矿地综合开发利用。探索矿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质量再提升行动,建立健全矿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转变矿产开发模式,统筹用地用矿需求,优化矿地综合开发利用采矿权设置,促进矿产开发、矿地利用、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加强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切实保障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有效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

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事求是处理自然保护地区域的城镇、村庄、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风景名胜区等空间关系。完善自然保护地政策和规范,建立全市自然保护地“一张图”和信息监管系统,强化自然保护地监测监管。

推进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建设。全面实施林长制,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格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实行林地定额管理,杜绝林地“非林化”。开展太行山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构建西部山区生态屏障;加大平原林网和防沙治沙建设力度,构建东部平原生态屏障;在北部区域因地制宜营建防护林,构建豫冀界生态屏障。以栽植乡土树种为主,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依法依规持续推进村边、路边、河边、田边、塘(沟)边等“五边”绿化。加强森林草地防火能力建设。到202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6.5%。

推进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加快湿地生态体系建设,保护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平衡,提升林州淇淅河、汤阴汤河、殷都漳河峡谷三个国家湿地公园品质,加快推进内黄硝河、滑县西湖等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加强隋唐大运河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坚决整治“挖湖引水造景”问题,建立长效管控机制。

推进流域生态系统建设。坚持系统化修复、全域化治理,重点推动金堤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推动洹河流域、粉红江流域和各小流域生态系统全面建设,加快形成河网水清、流畅、岸绿的生态格局。加强彰河、卫河、洹河、淇河、淅河、汤河、永通河等重点河流治理,联动推进水土治理、污染治理、水源涵养、生物平衡,综合治理水质量变差、水生态受损、水资源减少、水循环受阻等问题,改善全流域生态环境系统。

推进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健康。稳定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强农田保护修复,实行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提升农田保水保肥能力。到2025年安阳市的粮食自给率达到130%,巩固提升安阳“豫北粮仓”地位。

推进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规模、经济开发空间、生态环境容量,建设韧性城市。畅通城市风道,将风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通风透气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城市水系,合理调整城市水系布局,强化水生态治理,加强城市河道整治和建设,构建城市区域水循环系统。科学布局城市绿网,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划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生态湿地、专类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滨河绿地、景观绿道等公共绿地,升级改造老旧城市公园,打造城区绿色生活圈、环城生态防护圈和城外绿色屏障带,构建生态宜居、完整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确保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合理制定双碳目标实施方案,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宜业、宜居的低碳城市。科学实施国土绿化,稳定增加森林、湿地面积;发挥森林、草地、水域与湿地等生态要素的固碳作用,提升森林质量、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湿地涵养能力等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三、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机制

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制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目标考评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原则,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支持政策,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和预期目标的社会投资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修复面积的自然资源使用权,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产业开发等相关产业。创新多元化投入和监管模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

探索生态产业化新路子。编制生态产品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和产业发展导则,因地制宜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和采矿废弃地改造相结合,打造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良性互动的示范样板。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体系,在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环境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领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专栏2: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深入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类项目,洹河、汤河、粉红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林州淇淅河、汤阴汤河、殷都漳河峡谷国家湿地公园提升续建工程,殷都区北岭环境生态修复整治提升项目、漳河生态修复项目,林州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项目,内黄硝河省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滑县西湖湿地公园、金堤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加强农业农村整治修复。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文峰区宝莲寺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项目,殷都区洹河流域水体保护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安阳县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内黄县森林乡村创建工程,实施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

加强城镇环境整治。加快城市生态修复,推进城市绿地“联网”工程,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生态湿地、专类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滨河绿地、景观绿道等公共绿地,升级改造老旧城市公园,打造城区绿色生活圈、环城生态防护圈、城外绿色屏障带和城市通风廊道,构建生态宜居城乡绿化体系。重点推进洹河城市区间示范段综合提升工程建设,打造沿河绿色休闲景观带。

四、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协同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落实河南省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普查)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年度排查、巡查、复查制度,加强专业技术队伍驻守,提升排查专业化水平,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信息及动态变化。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网格,实施普适性专业监测,提高监测覆盖面和精度效率。完善区市县三级气象预警体系,提高气象预警能力。完善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建设,形成完备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规模、治理难度、治理成本进行综合评估,结合工程治理、避险搬迁、监测预警等防灾措施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工作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建设工作统筹谋划。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高多部门间信息共享、协同配合,开展综合联动训练、演练。强化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演练力度,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切实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第三节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配合南太行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建立健全全域覆盖、统筹协调、运转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引领和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和定位,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加强空间发展统筹协调,保障重大发展战略落地实施。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留白机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体系。强化规划“钢性”和“刚性”,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进行监督检查。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实施监测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规划定期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对违反规划管控要求的行为进行及时预警和依法处理。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统一规划技术基础,加强全域全要素管控,叠加空间关联现状和信息,搭建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为底板,汇总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成果,建成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搭建“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许可和实施监督的依据,为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督机制提供信息化支撑。

严格底线管控和用途管制。严守资源环境底线,明确重要资源利用上限,严格遵守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将其作为保护生态和耕地资源、约束城乡开发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占用,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探索建立覆盖全域全类型、相互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加强对市、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效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

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优化城镇空间格局。根据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开发强度,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东拓、西优、南联、北提、中兴,支持安阳高新区跨域式发展,巩固并强力打造中心城区产业升级增长极、空间产业集聚区;以发展中华路、文峰大道“两轴”拓展城市空间,以建设洹河、洪河和羑河生态休闲带“三带”提升城区品质,以壮大东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西部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南部宝莲寺高端商务区、北部纺织产业集聚区“四极”强化载体支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发挥林州、汤阴、内黄、滑县支点作用,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优化布局,形成“十字”型城镇产业密集带,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促进全市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引领全市整体转型、协同联动、全面发展;规划建设安阳临空经济区,培育集聚高端产业;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打造优质绿色的农业农村空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整治改善、搬迁撤并5种类型推进村庄布局优化,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以水定地逐步优化耕地布局。优先保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形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农业空间。

三、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生态安全总体格局。从安阳市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出发,构建“一核三区多廊多节点”的安阳市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其中一核:安阳市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核心及辐射区;三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东部平原海河流域农业生态涵养区、东部平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多廊道: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隋唐大运河、金堤河、洹河、漳河、汤河;多节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助力提高城市品质。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道路有机更新、社区治理等公共服务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推进古城复兴,塑造城市风貌。实施全域增绿,建设公园城市。坚持安全理念,推进韧性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高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

大力保护水系生态空间。保护水系生态空间和湿地生态空间,以湿地公园为抓手,以重要河流生态廊道为骨架,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重要节点,提升水质环境,加强河道生态修复工作,协同城镇生态功能区,形成独具安阳特色、功能复合的水系生态廊道网络。

支撑历史文化保护。以黄河、大运河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全省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建设,聚力推动一批重大文化保护工程,加快推进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安阳高陵本体保护展示和园林景观整治、滑县大运河古镇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汤阴五陵运河文化湿地公园、广益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等项目建设,推动高阁寺、韩王庙与昼锦堂、彰德府城隍庙、袁林等四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环境景观提升,谋划实施周易文化保护传承综合利用、三杨庄·二帝陵黄河文化大遗址公园等项目,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为安阳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交流提供支撑。

四、继续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对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安阳位于京津冀地区、中原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等国家战略辐射的交汇点,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并且是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是河南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联动城市。坚持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机遇,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对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增强服务辐射功能,完善南部功能拓展区的功能定位。

强化区域产业功能对接。安阳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优势,实现准确定位,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留足空间,提供规划支撑。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突出“项目为王”,常态化推进、纵深化实施“万人助万企”,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加快转型“换道”、创新“领跑”,大幅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统筹做强做大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提效升级精细化工、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绿色建材四大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大数据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科学等未来产业。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科学编制和实施村镇规划。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高水平建设一批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实施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促进粮农优质安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成高标准农田400万亩,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370万吨以上。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促进粮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原料型向资源型转变。

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前提下,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合理需求。新编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合理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红旗渠现代农业、汤阴县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滑县牧原生猪养殖加工、内黄县农产品产业融合示范发展园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重点支撑,打造立足中原、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的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对林州市小杂粮、内黄县果蔬、滑县瓜果、汤阴县食用菌和汤阴北艾、龙安区花卉苗木等特色基地的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乡村精品旅游和乡土特色等产业,进行积极探索,打造城市近郊农业生态效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专栏3: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措施

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国土空间开发上,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全过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节制的开发空间资源,规范国土开发秩序,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推进安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明确空间发展目标战略,优化空间总体格局,强化资源环境底线约束,优化空间结构,提升连通性,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国土整治修复与城市更新,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等。

第四节 构建科学精准的资源要素供给体系

聚焦服务,保障建设,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创新资源要素供给方式,以自然资源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精准保障建设用地

建立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紧扣河南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主阵地,完善重大项目、民生工程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体系,改进“增存挂钩”机制,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重点保障国家、省重大战略实施,优先支持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制造业项目、高科技企业和实体经济,做好强链补链畅链护链用地保障工作。支持重大公共服务类用地项目,通过存量挖潜盘活等多种手段,优先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的用地需求。积极对接河南自贸区,加快公铁物流园建设,完善万庄物流保税仓、象道物流中欧班列二级业务网点功能,加快申建安阳保税物流中心,打造全国性综合物流通道、豫北地区货物外运及出海通道、豫晋冀航空物流转运中心。

二、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实施非常规矿产找矿行动。加大安阳西部主要矿集区的找矿力度,提升矿产资源储采比,重点勘查矿种为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地热、矿泉水及有市场需求的新型建材非金属矿,加大对地热、矿泉水等非常规能源勘查力度,力争实现清洁能源找矿突破,落实资源安全战略,聚焦优势矿产和清洁能源矿产,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评价。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建筑石料保障能力,按照上级政策合理制定矿业权出让计划,加强建筑石料矿山监督管理,促进建筑石料行业健康发展,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推进资源规模开发和产业集聚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和河南省相关标准,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至2025年底,生产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行业标准或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达到100%以上。

专栏4:自然资源全要素保护和利用措施

结合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等工作开展耕地保护利用;不断优化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集中开采方案,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矿业及矿产品深加工体系;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动态运行机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专群结合预警能力;优化自然资源保护格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重点勘查熔剂及化工用灰岩、地热资源,以煤炭、建材类矿产资源开发为依托。

三、强化对市域发展战略支撑

对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到“两个确保”,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安阳市地理区位和自身发展情况,在三次产业结构之间合理安排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的关系;在产业结构内部,根据时代发展需求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制定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策略。

专栏5: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建议

落实资源安全战略,聚焦优势矿产和清洁能源矿产,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建立市场引入机制,建立矿产地储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建筑石料矿产保障机制,合理制定矿业权出让计划,围绕建筑石料集中开采区,有序投放建筑石料矿山,促进建筑石料行业健康发展;统筹废弃矿山治理、工程采矿等,多渠道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第五节 构建资源共治共享体系

坚持把维护广大群众资源权益作为自然资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法制体系,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自然资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建立健全确权登记制度体系。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成果,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20〕12号)要求,稳步实施安阳市承担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逐步实现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地、湿地、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全部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

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湿地、河流湖泊、水库、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确权登记。推进完成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确权,探索国有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法路径,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确权。加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信息化管理,建立市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库,推动自然资源登记信息的统一管理、实时共享,实现与不动产登记、国土调查、专项调查等信息实时关联。

加强不动产统一登记。坚持便民高效原则,全面深化信息共享集成应用,实施线上线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全面实现“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推动不动产登记“跨省办”、“就近办”、“网上办”。积极稳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依法维护群众不动产合法权益。规范做好农村不动产登记,全面完成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纳入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

二、加强全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开展清查统计和评估核算。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动态监测监管机制,全面摸清资产家底,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探索形成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于一体的资产价值评估核算体系,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和动态监管。

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机制。划清权利主体边界,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资源清单和空间范围,实行集中统一与分级行使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指标,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管理体制和委托代理监督管理制度。

健全资产配置和收益管理制度。探索扩大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的范围和界线,进一步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规则,构建有利于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自由公平交易的市场机制。完善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出让管理办法等资产配置政策,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共享机制,健全收益管理制度。

加强资产保护和使用管护。着眼维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强度,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护。规范土地储备机构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制度,推进新形势土地储备转型发展,实现土地资源资产保值增值。

建立考核监管和资产报告机制。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考核监管和损害责任追究机制,切实维护所有者权益。制定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加强资产报告的成果应用分析,为谋划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配置、利用、处置、收益等提供决策支撑。

三、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法治化水平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年度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制度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制度,严格执行自然资源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构建运用行政裁决、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启动自然资源“八五”普法,常态化开展土地、矿产、测绘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引导社会和群众依法保护自然资源。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深入开展“一网两长”制行动。搭建严格管理的“天眼”系统,发挥卫星遥感影像实时监测作用,全天候接受群众举报,加强实时统一监测调度,打造全方位、多要素、全覆盖的监测预警系统,高效处置突发事件,有效预防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第六节 构建基础支撑服务体系

综合运用海量化数据、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推动自然资源领域制度重构、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以数字赋能国土空间精准化管控和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一、建立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

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聚焦自然资源管理新需求,建立服务于生态系统保护的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体系,探索开展自然资源生态本底及变化调查监测。应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查清全市森林、草地、湿地、水资源、矿产、生物等各类自然资源边界范围和专项属性,掌握发展规模变化状况,形成一张遥感影像支撑、类别认定一致、要素全局覆盖、边界互无冲突的自然资源调查底图,夯实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基础。

建设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整合自然资源管理层数据,以三维立体空间位置作为组织和联系所有自然资源体的基本纽带,以基础地理信息为框架,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覆盖背景,统一建立集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属性数据为一体的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库,直观反映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

建立动态监测更新机制。每年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开展动态变化监测,对重点区域重点要素开展不同频次的常规、专题和应急监测,将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和日常管理数据及时更新到本底数据库,推动自然资源动态感知、跟踪监测制度化,实现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的现代化监管。

二、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

开展实景三维项目建设。做好实景三维安阳项目总体设计,建立分层次、分类型的实景三维模型。积极开展地上地下空间的地形级和城市级实景三维的获取、处理与融合工作,构建建成区、规划区城市级实景三维。选择规划区内典型、重要建(构)筑物,对其主体结构、细部结构进行单体化精细几何建模,构建部件级三维模型。逐步实现基于实景三维安阳的业务应用和协同服务,促进数据融合共享。

加快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和应用。建立遥感影像统筹机制,推动河南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安阳市级分中心和各县级节点建设,开展航空航天影像定期获取与应用。开展全域地形图测绘,扩大1∶1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范围,实现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的动态更新。

三、推进自然资源数字赋能建设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统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优化网络布局,建成由涉密内网、业务专网、政务外网组成的自然资源“一张网”。利用政务云资源,提升信息中心计算和存储能力,构建统一管理、集约共享、动态调度的自然资源云。健全“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产化设备的安全高效应用,确保全网络安全可控。

健全数据资源体系。深化自然资源数据中心建设,形成“各司其职、统一服务”的数据管理应用机制。持续开展数据更新、融合,汇聚数据资源,构建关系模型,形成数据资产,建立标准统一、要素精细、位置精准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形成统一数据底版,提升自然资源数据治理能力,实现全数据融合贯通。

构建应用服务体系。持续强化自然资源管理平台支撑能力,建成集基础设施集中调配、数据资源集成管理、业务应用集约整合于一体的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中枢。围绕自然资源要素管理、空间治理、矿政管理业务需求,融入“一码管空间”,推进业务链重塑和流程再造,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监管决策、“互联网+”政务服务三大应用体系,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全业务网上运行。

专栏6: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行动

河南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豫北分中心建设。“豫北分中心”由数据中心和监控中心两部分组成,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接收、存储、处理和发布;监控中心对整个数据中心进行运行监控及远程维护。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依托河南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技术能力和产品服务,开展安阳市级分中心和县(乡)级节点建设,于2022年前完成安阳市级分中心建设,规划期内完成县级节点覆盖50%以上,协助打通部、省、市、县(乡)卫星遥感应用链条。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建设更新维护遥感影像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多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地下管线探测数据库、天地图数据库以及三维影像数据库等,并融合人口、经济数据库,动态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推动向地理实体数据库的升级改造。做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应用与融合,全力满足城市市政工程建设和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数据需求。

第四章 实施保障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化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主体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确保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加强和改进对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改革发展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提高管大事、议大事能力,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干部队伍整体履职能力,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责任担当,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二节 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本规划控制和引导作用,建立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林业、矿产资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础测绘等专项规划组成的自然资源规划体系,确保各规划之间协调统一,形成合力。健全本规划与国家、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其他市级专项规划、相关部门和行业专项规划的衔接机制,推动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落地实施。建立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规划协调机制,细化工作任务分工,合力推动规划落实。加强对基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的指导,协同完成本规划确立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安阳市“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补齐人才结构短板,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快集聚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有效激发市直属事业单位活力动力,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发展业务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基层自然资源所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基层人员科技装备水平和能力建设,注重基层一线人才培养和使用,逐步优化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第四节 完善规划评价机制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进一步夯实自然资源监测与统计工作基础,不断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现代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督导,对年度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开展评价,对中期阶段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全面评价,并自觉接受各方监督。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支持,切实做好项目立项、资金筹措、风险评估、过程监管等,确保自然资源重大工程取得预期成果。

主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