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湿地群鸟翱翔、渠水清冽润泽洛城、生态廊道美景如画……治黄兴黄,幸福洛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洛阳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洛阳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为引领,深化标本兼治,在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全域河渠综合治理、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着力把黄河建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城市建成生态文明之城。
生态修复
美了环境,欢了“精灵”
14日上午,记者来到孟津黄河湿地恢复区台荫区域,碰见了台荫村村民付长安。他是一名湿地巡查员,每天都要骑着自己的电动自行车,沿湿地转几圈,巡查湿地保护设施等安全情况。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中心巡护办主任刘洋洋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共有巡查员16名,负责整个湿地的安全工作。“湿地建起来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刘洋洋说。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东西长96公里,总面积达2.4万公顷,是以保护水禽及湿地生态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漫步在湿地台荫区域的木栈道上,近处风吹叶摇,远处鸟儿翱翔,自然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据介绍,孟津区近年来先后投资建成扣马、台荫、黄河桥3个湿地恢复示范区共1.9万亩,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良好的生态,离不开环境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近年来,洛阳市大力推进黄河清“四乱”专项行动等,投入大量资金对黄河洛阳段进行了治理修复,先后在黄河湿地进行供水工程建设、疏通河道、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栽种绿植等,让这里形成水系成线、沼泽连片、水禽群飞的湿地滩涂景观。2021年,我市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5%。
鸟类被称为湿地“精灵”,对湿地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目前在黄河湿地洛阳段记录到的鸟类已达262种,其中不乏黑鹳、灰鹤、白琵鹭、黄胸鹀等珍稀鸟类。
治水兴水
优了水质,润了城市
“伊水弄春沙,山临水上斜。”漫步伊水游园,目之所及,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红花绿树夹道,白鹭野鸭翔集。
“我们现在看到的伊河水,水质已从2017年的‘良’提升到目前的‘优’,得益于水环境的全域治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洛阳因水而兴,尽管治河治水实践从未中断,但水量不足、水质不良、河岸不绿等问题依旧存在。
治水兴水,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我市以黄河干支流为重点,以伊、洛、瀍、涧及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秦岭防洪渠、邙岭渠等“四河五渠”综合治理为切入点,一体推进全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近年来,我市累计投资400余亿元,相继实施了截污治污、引水补源、河流清洁等工程,完成280公里河道清淤疏浚,360个排污口全部截流。
在千年古刹白马寺南面的枣园村旁,清澈的洛河水蜿蜒流过,一座枣东大桥横跨两岸,雄伟壮丽。这里是洛河白马寺断面。“目前,这里的水质已达到了Ⅲ类标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2021年,洛阳市国、省控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连续5年达到100%,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2.7%,伊河、洛河整体水质从2017年的“良”提升到“优”,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达到100%。2021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分别下降7.1%和11%,节水灌溉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
廊道建设
绿了河岸,富了百姓
“平时生意不错,节假日就更不必说了。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里,这里一座难求。”日前,记者来到新安县大河田园内的雅竹农庄饭店,服务员王三妮这样说。
雅竹农庄是一家特色农家饭店,位于大河田园北沟村,开业3年多了,生意一直很红火。王三妮是北沟村人,在这家饭店打工,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
饭店负责人坦言,生意之所以不错,是因为这里离黄河生态廊道很近,“游客多了,生意自然也就好起来了”。
新安县境内黄河生态廊道道路全长139公里,道路全线共涉及5个乡镇52个行政村,沿线约有5万名群众因这条道路的建设而受益。群众受益,除了道路通行方便,还因为这条黄河生态廊道在新安县境内是沿黄河及万山湖岸边建设的,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支撑。
近年来,洛阳市强力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加快实施沿黄道路、国土绿化、驿站、景观节点等工程,不断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黄河生态、沿途村庄的“颜值”和“气质”发生蝶变。
洛阳市黄河生态廊道起于孟津区与巩义市交界处,向西经过孟津区会盟镇、白鹤镇、小浪底镇、横水镇,新安县仓头镇、正村镇、石寺镇、北冶镇,终于新安县石井镇。去年,这条全长287.5公里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成为一条沿黄生态绿带、富民绿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