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重庆遭遇历史罕见旱情,受灾最严重的区县是巫山、奉节、巫溪、开州、彭水、武隆。这些区域大多是农村分散式供水,依赖的水源是小的河流、溪沟、山泉等,缺乏稳定水源,一旦来水枯竭,很容易出现严重缺水的情况。这一现象暴露出一个问题,即在渝东南、渝东北等高山、半高山地区,还没有实现水利工程全覆盖。结合过去的经验和此次旱情暴露出的问题,重庆市水利局将把当下的应急供水工作与长期可持续保障供水工作相结合,一起谋划、同步推进。
互联互通,提升水源供水保障能力。2006年特大干旱之后,重庆狠抓供水能力提升工作,同步推进供水工程互联互通与供区、灌区范围的互联互通。这项工作,渝西片区走在全市前列,但渝东南、渝东北片区还未完成。渝西片区是重庆的传统旱区,得益于水利工程互联互通,今年整个区域的供水水源相对充足,实现了虽然旱情重,但灾情小的成效,这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带来启发。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是“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需要众多局域小水网作支撑。要继续做细做实水利工程互联互通工作,进一步加快局域小水网建设,让水库与水库之间、水库与塘坝之间、水库与河流之间、水库与水厂之间的关联度更加紧密。
整合延伸,提升供水能力和品质。要结合区域实际统筹规划,注重水厂的新建、改造、提升、整合,提升供水能力和品质,形成规模供水,确保水源充足、水质安全。要延伸水厂供区管网,对规模较大、治水能力和供水能力较强的水厂,将其供水管网向农村和缺少稳定水源的地区拓展,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源、同服务”。要在人口居住极为分散的地区,因地制宜实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改进制水工艺,推动现有农村供水主体减数量、增质量、强实力。
大小并举,谋划骨干水源支撑网络。经过多年努力,重庆小微型蓄、供水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接下来,渝东南、渝东北片区要再重点谋划一批大中型水库,辅之修建一批小型水库,从而形成更大、更强的供水保障网络,将水源及时分配到各个水厂、灌区。对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水厂尽可能建设“双水源”,没有“双水源”的,要依托附近的江河湖库规划实施应急供水项目,一旦原水源断了,另外的水源要及时补上来。重庆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充沛,实现区域水源平衡有较大的基础和空间,各区县可以对江河湖库水资源进行整体谋划,建设覆盖更大范围、更多区域的供水保障网络。
供需结合,强化供水后续保障。渝东南、渝东北片区由于地形地势原因,修建大型水库和实现水利工程互联互通,难度较大。相关区县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科学编制相应的抗旱保供水应急规划,把区域内的用水需求、水源情况摸清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长远谋划。当水资源不足以支撑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时,要及时调整规划,涵养水资源。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供水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居民用水付费制度,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保证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稳步提升农村供水能力和质量。
实现可持续保障供水,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人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增强全民“爱护水、保护水、节约水”意识,加大节水设备和节水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作者系重庆市水利局水文与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