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林草系统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州林草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林草业务工作,狠抓林草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呈现“五大”工作亮点。
一是造林绿化工作成效突出。各县市克服疫情反复的影响,春季抢抓植树造林有利时机,以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全州完成造林绿化8.9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9.8%,义务植树208.81万株,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3.9%。特别是各县市林草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州中心发展大局,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广泛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开展大夏河绿色廊道、白龙江风景线、洮河风情线、黄河沿岸防沙治沙、213国道沿线、尼玛公路等“六大生态廊道”建设,义务植树尽责率有了大幅提升,由去年的90%提高到今年的93%,推动了义务植树向纵深发展,助力全州旅游环境“提档升级”。
二是草原修复治理效果显着。州县市各级林草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草原退化沙化突出问题,深入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大力开展人工种草、退化草地改良、黑土滩治理、建设草原围栏、毒害草治理,项目实施效果好,草原治理成效明显。2022年,全州开展人工种草11.4万亩、退化草地改良17.8万亩、毒害草治理8万亩、黑土滩治理13.5万亩、综合治理沙化草原5.052万亩、建设草原围栏702千米,均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00%。草原植被覆盖度连年持续增长,近十年时间增长了5个百分点、达到97%,全州重点区域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由“十三五”前的2486万亩下降到1703万亩,减少783万亩、下降了31.5%;沙化草原面积较“十三五”前的80万亩下降到54.32万亩,减少25.68万亩、下降了32%;草原鼠害由“十三五”前的847万亩下降到573万亩,减少274万亩、下降了32%。2015-2019年五年间,黄河玛曲段平均出境流量较十年前提高39.5%;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较十年前提高55.6%,草原沙化退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局部区域生态明显好转,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度增加。
三是挖掘林业潜能推进有力。州县市紧紧围绕国家“双碳”目标,抢抓国家储备林建设机遇,成立了国家储备林建设、林业碳汇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按照“1市7县”统一开发的整体思路,统一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林业碳汇工作。组织申报的全州国家储备林建设27万多亩的任务,全部通过省级审核已上报国家局待批,碳汇工作初步完成摸底工作取得进展。州县市立足生态特点,集聚智慧,创新思维,抓机遇、深潜力,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标志着全州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作出了关键一招,在绿色转型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四是草畜平衡核减扎实有效。草畜平衡是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州县林草部门高度认识做好超载牲畜核减、实现草畜平衡的重大意义,切实履行部门职能,科学划定禁牧休牧区域,强化草畜平衡执法监管,以强有力的举措,全力推动全州超载牲畜核减攻坚行动。截至2021年底,各县市以分期分批出栏、发展舍饲养殖、草场租赁流转等方式,全州核减牲畜数量达200.78万羊单位,占计划任务的190.2%,超额计划任务,草畜平衡核减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同时,做好超载牲畜核减工作作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涉及生态修复整改任务,在州林草局及相关部门、县市的合力攻坚下进展顺利。截至目前,超载牲畜核减整改顺利通过了县级自查、州级复查复核,已经省级实地复核验收。
五是推进富民产业积极有为。受地理气候影响和制约,甘南州相较于省内其他地区产业发展面窄,相对滞后。但州县各级林草部门努力克服客观制约因素,主动为群众在产业发展上谋思路、补短板、寻突破、找平台,立足现有资源,积极发展林草产业。2022年,指导全州发展经济林果种植基地7处,发展花椒、核桃、杏等林果产业1230亩,提质增效1684.57亩。近几年,通过积极争取林果基地建设项目、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引导群众累计发展林下种植“果药菌苗花”9万多亩,拓展了群众增收渠道,增加了群众收入,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