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会期过半,东道国活动和主题边会重点聚焦了黄河长江生态保护和湿地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记者蒋树林: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大会执委办从全国重要江河、重要湿地取水样汇聚主会场武汉。我手里拿的就是从长江口取来的水样,从外观上来看,非常清澈。最新调查显示,长江武汉段的水质连续三年稳定在二类水质以上。在这一汪清水背后付出了哪些努力?接下来该怎么做、怎么干,来听听湿地大会论坛上的声音。
长江是全球最大的湿地系统之一,也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焕章:长江在我们国家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流域面积差不多占到20%,人口占了30%,经济产值占到40%,水产品淡水养殖占60%。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
2021年3月,《长江保护法》施行,长江保护进入新阶段。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重点实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湖还湿、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
武汉大学教授陈进:水质现在改善得非常好,已经优良,长江干流优良比例已经达到97%了,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了,现在大部分江段,长江干流都是二类水。
为了进一步让母亲河休养生息,从2020年至今,长江流域退出渔船11.1万艘、渔民23.1万名,退捕渔民就地转产就业。与此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畅通鱼类洄游通道,加强重点物种拯救。农业农村部的最新调查显示,“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从最低不足1亿尾提升到年均超过20亿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