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杭州市临平区“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无废”理念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在农业领域,临平区细化深化各项工作举措,不断践行“无废”理念,以“前端防、中端管、末端治”的“无废三部曲”工作思路为指导,不断提升污染防治调控能力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2500吨,推广配方肥和按方施肥1787吨,实现化肥减量52吨、农药减量3.5吨,各项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01 强化“前端防”,筑牢农业绿色发展底线
推进“浙农优品”数字化改革。全面摸排完善规模主体和农资主体信息,制定推行“浙农优品”主体清单、事项清单、协同清单、政策清单等“四张清单”,从源头规范农业投入品流通使用。目前,“浙农优品”入库规模主体114家,农资主体27家,入库率和激活率均达100%,“三色码”评价均为绿码。
推动种养殖业源头减量增效。实施种植业肥药减量增效行动和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发布2022年主要农作物施肥建议,对全区5类、28种农作物提出46种推荐施肥方案。目前完成取土测土121个,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已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2500吨,完成年任务量100%;已推广配方肥和按方施肥1787吨,完成率为148.92%;明确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主体3家,已完成稻渔综合种养区块土地平整1100亩。
开展示范区和试点场建设。严格肥药饲料采购、出入库、使用等线上线下台账登记,启动临平区畜牧业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两化”)试点,推进省级化肥定额制施用示范区建设。正在围绕水稻开展省级化肥定额制示范区建设,实施规模280亩,已建设完成畜禽“两化”试点场1家。
02 畅通“中端管”,提升污染防治调控能力
推进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制定出台《临平区植保统防统治补助实施细则》,对采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对粮油作物开展统防统治的,按水稻70元/亩,小麦、油菜3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助。针对油菜菌核病、霜霉病、小麦赤霉病以及早稻二化螟等,将预防措施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已开展小麦、油菜、早稻、晚稻等主要农作物社会化统防统治服务4.23万亩次,完成年度任务169.2%,已发布病虫预警预报信息共20期;正在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建设2个。
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田氮磷拦截沟渠系统建设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提升改造,提高生态沟渠的建设水平和运维质量,提高猪场生产性能。崇贤街道崇贤村哨虎港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建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1条,全长1700米,覆盖粮食功能区970余亩,项目形象进度达85%;1个猪场标准化改建项目正在推进中。
推广应用绿色生态技术。研究出台《临平区植保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补助实施细则(试行)》,鼓励围绕肥药双减,探索实施新型种养殖生态高效模式,开展水肥一体、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目前已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3100亩次;探索实施“跑道养鱼”新型生态养殖项目,已投放太阳鱼1.5万条、鲈鱼2万条,产生的养殖粪便残渣中,80%被回收制成有机肥,20%由排污系统收集利用。
03 优化“末端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做好水产尾水治理工作。建设“三池两坝”、循环流水养殖等设施化尾水处理,利用人工湿地、生态沟渠、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水生植物净化池、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等多种模式,开展定期巡查、及时发现、跟进处置水体污染情况。全区规模水产养殖主体基本实现养殖尾水“零直排”。推广跑道养鱼,已建流水槽5条;推广健康养殖,全区已建成部、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9家,省级用药减量示范场4家;目前规模主体养殖尾水处理治理率已达100%;全年增殖放流水生生物1100万尾。
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市场带动、网点回收、群众参与、源头控制”原则,建立“镇街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监督协调、经营单位折价回收、专业单位归集运输、资质环保单位统一销毁”的无害化回收处置工作机制。今年已回收各类农兽药包装物6.1吨,回收处理率100%。
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出台《临平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将畜禽废弃物异地配送种植基地进行消纳,促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闭环。建立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临平区秸秆产生量进行调查,预计全年水稻、茭白可收集秸秆资源量15178吨。全区畜禽粪污等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已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