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在住建部召开的县域统筹推进村镇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沛县作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管理方面的唯一代表交流经验。
自2017年被住建部列为第一批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以来,沛县形成以“简易分类、生态处理、市场运营”为核心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100%,让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成为现实。
冬日,走在沛县城乡道路上,目之所及皆风景,一幅幅“干净漂亮、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2021年以来,沛县在全县18个镇(场)街道全面开展农村“五网协同”市场化运行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场化企业运营涵盖环卫保洁、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公共设施维护、便民服务在内的“五网协同运行中心”,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全闭环。
位于杨屯镇许庙村的“五网协同运行中心”操作间里,工人们忙着将菜叶、果皮等生活垃圾倒入罐体。“这是挨家挨户收集来的厨余垃圾,经粉碎后直接进入厌氧发酵池,完成发酵后,产生物资源化利用。”徐州奥鹏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中心每天近1吨生活垃圾、30吨其他垃圾等均实现了循环利用,这离不开全县推行的垃圾“三分”法。
紧盯垃圾分类这一关键,沛县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分类方式,全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三次分类法。每天,许庙村村民刘召民都会把垃圾分类放到家门口两个小桶内。“绿桶放菜叶、果皮,其他垃圾放黑桶里面,保洁员定时上门收取,非常省心。”
几年前,村里每家房前屋后都有小垃圾堆,真可谓“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刘召民感慨道,如今旧貌换新颜,村庄“颜值”高了,垃圾还变成了“宝”。
村庄换新颜,离不开垃圾收集保洁员,许庙村村民张淑英就是其中一员,她负责收集每户村民门前绿桶里的厨余垃圾,并将其运往杨屯镇“五网协同运行中心”里的垃圾分类中转房。“一天拉两趟垃圾,上下午各一趟,各跑三个村,每趟拉满5个大垃圾桶,每月赚1500元。尽管累了点,但看到村里环境变好了,很开心。”她说。
“农户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初分’;保洁员分类收集垃圾时再进行‘细分’,并引导农户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自行单独存放;垃圾送到终端设施后,管理员再进行‘筛分’。”沛县城管局副局长马艳美介绍,全县共配备垃圾分拣员3435名、督导员365名、管理员180名,实现所有自然村全覆盖。
垃圾分类归集之后,如何变废为宝?负责运营安国镇刘邦店村“五网协同中心”的多帮物业总经理魏帅告诉记者,中心建有一座厌氧发酵屋,保洁员收集来的厨余垃圾,经管理员机器粉碎后,会直接进入厌氧发酵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直接供环卫驿站,环卫工人工作之余可以来这里喝点热水,家离得远的中午还能做饭。”
近年来,沛县根据农村生活垃圾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处理办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精准处置、全域覆盖。按照厨余垃圾就地就近处理目标,沛县以“服务半径3公里、辐射3—4个行政村、覆盖10000人”为标准,建设39处小型化、分散化的生态化厨余垃圾阳光堆肥房、77处厌氧发酵池、1处干式厌氧发酵装备。县财政对每处阳光堆肥房奖补3万—15万元、对每处厌氧发酵池奖补20万元,服务能力实现全县368个行政村全覆盖,约30%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不出村处理。
剩余70%农村生活垃圾同样有好去处,全县各镇“五网协同运行中心”均设有可回收物及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开展可回收物(大件垃圾)集中分选、打包、存储、转运等,有效促进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其他垃圾由日处理能力8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害垃圾则由具有资质的企业进行统一回收处理。
此外,垃圾分类治理可持续,资金保障少不了。沛县创新推出“三个一块钱”,即全县各镇村民按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交纳垃圾处理费,各镇按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进行配套,县财政按照村民垃圾处理费收缴率、镇财政配套资金到位率按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进行等比例配套。通过这种筹资模式,每年县、镇两级政府和村民共筹集资金8000万元,按照每人每年80元的标准支付市场化公司运行经费,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目前,沛县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年消减农村生活垃圾外运处置量约4万吨,为政府节省资金300余万元,产生有机肥近1万吨,经济效益超过500万元,探索出一条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