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举行2022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授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现场对贵州省13个省级生态示范创建单元进行了命名授牌。
13枚绿宝石镶嵌黔中大地
发布会上,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被省生态环境厅正式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仁怀市五马镇、凤冈县、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区,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彝族苗族乡,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铜仁市印江县木黄镇,黔东南州雷山县,黔南州荔波县、平塘县,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流域白层鲁容片区,经省生态环境厅资料审核、现场核查、社会公示和会议审定等工作程序,择优遴选予以命名,同时授予了2022年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被遴选命名的12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结合当地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协同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筑牢了生态产业转化根基。”省生态环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傅涛告诉记者,这些地区围绕自身环境特点和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绿色发展成效初步显现,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地模式和机制,长效保障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贵州代表。
花繁叶茂的绿色发展之路
据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级生态环境监察专员王英贤介绍,12个获得命名的地方既有创新“反租倒包”用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典型,又有党建+、公司+、旅游+、全域+等多种模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者;既有小农产品成就大产业的领跑者,又有把昔日荒山变金山的示范基地;既有呵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典型代表,又有守护绿水青山装满群众钱袋子的实践者。
例如,以新产业转型为核心的“腾笼换鸟型”代表——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流域白层鲁容片区将百香果、芒果等农特产品作为退耕还林树种,实施坡耕地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探索出一条把荒坡荒山变成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以扩容提质为核心的“生态延伸型”代表——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彝族苗族乡是我省“三变”改革的发源地,他们大胆创新、推出“1+8联村党委”发展模式,将联村8个村的土地、水面、林地等资源整合起来,按照“一村一特”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产业,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黔南州平塘县创新“观天探地、世界唯一”的旅游产品业态,开发打造中国天眼研学游,推动平塘全域旅游,同时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为抓手,着力推进生态修复保护与生态产业联动。
还有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山歌水经型”,以及以推动效益转化为核心的“生态市场型”,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企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创建助就百姓福祉
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有16个地方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19个地方获得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强调动态管理和长效巩固,地方获得命名后有效期为3年,3年后经复核及“回头”评估通过的可延续称号,未通过的将受到警告或撤销其相应称号的处理。为了接续巩固省级和国家级创建,贵州省在向生态环境部推荐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时,原则上在已获省级命名的地区中择优推荐。
对于创建地区,生态示范创建不仅是工作,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发展总体布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重要抓手,是系统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山青水清、蓝天白云”的生态红利“存进”了各个示范区,一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示范正不断推进形成,近年来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和人民群众的热忱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