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甘孜州生态环境局获悉,2022年,全州生态环境系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我州积极申报生态环境保护项目39个,总投资7.2765亿元,已入库29个,总投资5.795亿元,争取中央、省生态环保专项资金1.6716亿元。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4场,制定《甘孜州环境行政处罚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联动工作规程(试行)》,召开甘孜州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会议,主动排查生态环境损害线索28条,调查核实上级交办的案件线索20条。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功能定位,启动美丽甘孜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色达县荣获全州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康定、丹巴、雅江、道孚4县(市)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生态县,创建数量创历史新高,居全省前列,各县(市)主动抓创建、促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
服务全州经济发展大局更加优质高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基础上,制定出台《“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环评审批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南》《甘孜州生态环境系统环评领域“一事一书两卡”》《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程序规定(试行)》,梳理全州重点项目环评进展情况,围绕康新高速、稻城天文公园、牦牛产业集群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提供在线实时服务、实地延时服务、靶向跟踪服务,受理审批项目139个,涉及总投资276.9亿元,优质高效的环评服务得到各方认可和好评。
生态环境监管效能全面提升。每月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暗查暗访,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自查行动,摄制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警示片,下发各类提示函等80余份。全州群众来信来访和“12369”环保热线投诉76件,已全部办结。在“9·5”泸定地震期间,第一时间组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应急监测、隐患排查等 4 个工作小组,切实保障灾区环境安全。牵头编制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落实农村污水治理、环境监测站点等方面项目15个,涉及资金1.78亿元。争取专项资金1093万元,配备执法装备,提升执法装备现代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常态化开展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1件,处罚金额253.49万元,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