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嵊州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咬定“重塑生态文明新优势、打造水清河畅样板城”目标,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厚植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嵊州”新格局
一是坚持以创促建,强化聚焦规划引领。有效推进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各项指标和建设任务,编制并印发《嵊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嵊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组建市委市政府美丽嵊州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嵊州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创建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分解责任落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努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是坚持以创促治,擦亮生态环境颜值。扎实开展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行动,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6微克/立方米,全市AQI优良率上升到98.1%。编制全市“供水污水两张图”,第四水厂正式通水,完成三界水厂、长乐水厂扩容提升;砂石资源整治高压推进;创成省级美丽河湖1条、省级美丽山塘5个,完成山塘水库整治37座。实施山海协作产业项目15个。
三是坚持以创促转,拓展绿色发展空间。工业全域治理完成企业整治1738家,腾出用地指标2000亩,挖掘能耗3.1万吨标煤。新奉特别合作区框架协议正式签订,漕河泾长三角协同发展产业园成功挂牌,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产业园初具规模,嵊新临港经济区列入省首批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战略平台,城北化工园区通过省级复核。
四是坚持以创促精,凸显现代城市品质。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未来乡村4个,新培育乡村振兴先行村7个。“西白忘忧”上榜省第三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一庭园三基地”入选省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获全国通报表扬。“水上诗路”“剡西忘忧”入围全省县域风貌样板区试点,“一路嵊风”农村物流项目被评为部级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二)全面推进“五水共治”,绘就美丽河湖新画卷
一是标本兼治精准治水。召开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誓师大会,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等部门2000多名干部深入一线开展排涝口、输水管网、污水处理终端、企业排污口大摸排,深挖工业废水处理不规范、偷排漏排、管网漏损等问题,建立问题库和靶向化解机制;全力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在实施老城区100天攻坚期间,每天投入施工人员1400人、施工机械320台。累计投资16.58亿元,2021年、2022年共完成448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改造雨水管网227.1公里,污水管网419.7公里,雨水井29994座,污水井44167座,六小行业2198家,工业企业1198家,城区污水主管网全部接通,实现污水全截纳、雨污全分流的工作目标。同时,高质量完成了21个主要排水口清淤、主要排水口水质自动监测、“六小”行业整治、10个排涝口水质提升等项目,基本实现“污水不入河、整治不反弹”目标。
二是整体推进系统治水。按照“短期应急、长效解决、杜绝反复”的原则,一方面补短板提升整体效能,在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成前,为快速解决管网老化漏损导致雨污合流、污水入河的问题,先行落实应急措施,优先实施存在溢流风险的项目。如投入1.3亿元实施万年亭泵站改扩建工程,建成投运万年亭应急池、应急处理设备,新增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输送能力15万吨/日;投入8200万元建设4万吨规模的污水调节池和1万吨/日的污水应急处理设施;加大老城区吸污频率,提前清掏化粪池和污水池,避免污水溢流。另一方面重提升形成系统闭环,会同浙江大学、省规划院、省环科院等专家,商定编制嵊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挖潜提升和抗风险恢复方案,全面清理污水池面泡沫漂浮物和池内淤泥,提升每日污水处理量。同时,日处理7.5万吨的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项目也已进行施工设计,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县域污水处理能力。
三是数字赋能科学治水。抢抓数字化改革机遇,搭建治水大脑及智慧排水管理平台,建立数字管网及泵站系统,联动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农业农村、综合执法部门,实现及时感知、智能预警、协同管理、精准溯源。如以嵊新区域协同治理为切入点,全面构建曹娥江流域涉水污染源数据库、应急预警和限排数字化管控系统,实现曹娥江嵊新流域水环境整体智治。此外,我市还以省级汛期污染防治试点为契机,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断面和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等问题,建设智慧排水系统,实现276.9公里污水管网、12个排水泵站、19个排放口水质指标、187个点位全时段线上流量监测。同时,在160多个河湖关键部位安装视频“天眼”,智慧监控107座小型水库,实现24小时“可视化”河湖监督。
四是严格执法铁腕治水。一方面靶向监督形成高压震慑。在516家重点涉水排污企业、19家大型商超,安装污水电磁流量计,通过进出水流量实时监测,精准捕捉案源线索,并紧盯重点涉水排污企业和重要河道水质变化情况,加大零点执法、联合执法力度,顶格处罚超标超量、暗管偷排、非法倾倒等违法行为。2022年共查处涉水案件9起,罚款230余万元。另一方面多元监督提升项目速效。建立市纪委监委、市两办、市治水办常态化巡回检查机制,及时下发督查整改通报,对施工进度、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并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增加“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分值占比,灵活运用“红黄牌”“蜗牛奖”等监督手段倒逼责任落实。累计开展联合督查65次,下发督查通报73余份次,通报批评6次,对三江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推进缓慢颁发“蜗牛奖”,问责8人。
(三)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提升固废管理水平
一是以文件精神为导向,优化组织结构。2022年,我市相继印发《关于调整嵊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的通知》、《嵊州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2022年工作方案》及“四张清单”、《嵊州市“无废细胞”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以制度为保障全面构筑起“无废城市”建设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9月份,召开了全市全域“无废城市”动员部署会,通报了前期工作进展,解读了省无废最新指标体系,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二是以无废细胞为载体,重视专业培训。针对“无废细胞”线上申报的新要求新变化,组织行业专家为各成员单位举办“无废细胞”培训会3场、推进会2场,并组建“细胞创建微信群”,专家实时在线答疑解惑,全面提升“无废细胞”填报质量。全年累计创建各类“无废细胞”111个,各具特色的无废细胞已经成为我市展示“无废城市”理念、观点和方法的重要“窗口”和“名片”。
三是以经验推广为抓手,强化亮点宣传。2022年,我市共上报“无废之窗”稿件28篇、亮点特色典型案例8个,印发“无废城市”创建简报、通报、专报25期;典型亮点刊登在《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无废之窗”等省级以上文章13篇;“无废”相关工作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等省级媒体报道53篇,“绍兴日报”等地市级媒体报道77篇。此外,还通过全市机关和各大商业实体宣传电子屏播放“无废类”公益广告3万余条次、制作悬挂无废标语200余幅、张贴无废宣传海报500余张,举办特色无废主题活动6次。
四是以体系建设为统揽,突出治理成效。抓好工业固废源头减量,严厉打击各类固废非法倾倒行为。建成投运50吨/日厨余垃圾生产线、9万吨/年造纸废渣利用项目。完善工业固废收运体系,清理危废1000余吨、一般工业固废9万余吨;实行医疗废弃物一体化管理机制,医疗可回收物回收率99.8%,医疗垃圾处置率100%。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创建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单位200余个,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完建成投运5万吨/年标准化分拣中心。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农药用量同比减少2.9吨,累计回收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72.54吨,田间废旧农膜0.121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22%,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