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不是一场‘短跑’,必须要以科技动力策源。”4月19日,在首届中欧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表示,未来,我国可以用人工智能来评价城市“双碳”工作,挖掘出更多规律。
有业内人士称,数字技术是工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将数字技术融入其中。记者注意到,在实践层面,目前已有多家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企业减碳,帮助企业更精准高效地计算、分析、披露和认证碳足迹。
●● 用数字技术为城市减碳赋能
如今,数字技术正为经济社会赋能,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社会总体能耗降低。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超八成,碳排放体量大。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为城市减碳赋能?
吴志强提到一个新鲜的词——城市碳商。所谓城市碳商,在他看来,“就是对每一个城市的碳排放、碳中和进行大量诊断。它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个城市在创造社会、经济、文化文明的价值中产生的碳耗、碳排放量。”
根据吴志强的介绍,碳商是一个“品”字形的理论模型,上面的分子代表一个社会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面的分母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城市的碳排放量,另一个是城市的碳汇量。其结果可以反映出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碳耗的智慧程度。
“我们对全世界设立碳中和、净零、气候中和目标的69个国家和地区及其700个城市进行跟踪,达到很高的精度,不仅可以看到每一个城市碳商的换算结果,而且也可以看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的碳排和碳商的排名变化情况。”吴志强进一步表示,“这700个城市,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谁的碳商到底怎么样,在排行榜上显示得清清楚楚。”
●● 用数字化模型优化碳评估
在企业层面,记者了解到,以数字化和去碳化双能驱动为核心业务的西门子公司,正通过先进的数字手段构建碳排放数字模型,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
西门子集团艾闻达咨询副总裁钟律介绍,“比如,我们发现,其实很多企业都在做碳评估。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模型,就会导致要不就是忽略了某些能源的消耗,要不就是遗漏了一些工业生产步骤、工艺步骤,或者可能对一些原材料的碳排放没有进行比较全面的考量。通过搭建数字化模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这些问题。”
和常见的碳排放核算工具不同,阿里云使用的“碳眼”和“能耗宝”将人工智能算法与低碳技术结合,不仅能知当下,亦可知未来。这将有助于政府、企业制定更合理的“双碳”方案,辅助“双碳”目标拆解与考核,让政策可落地、可跟踪。
提起“碳眼”,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能耗云技术总监袁灿说:“它不仅能够看得见城市碳排放的全景,看得清谁在排放,哪个地方、哪个时间在排放,而且还能因地制宜制定降碳措施,帮助政府高效制定减碳施工图。”而对于“能耗宝”,据袁灿介绍,已服务了2573家中小企业,每天节省电量200万度,减碳量达到1400吨标煤。
●● 用数字技术转型
如何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降碳?在业内专家看来,今后不仅要用数字技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节能减排、激发市场机制潜能,而且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能源消费的智能化。
上述业内人士举例称,比如,在生产端,数字技术要加强对天气变化的精准预报,实现对电力生产的动态监测,从而进行生产智能调峰、设备远程监控、能耗功率管理等;在消费端,实现电气化以及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替代是一个渐进过程,工业、交通等领域均不同程度存在工艺重建、升级的需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可实现能源消费的智能化、灵活化。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行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戴燚建议:“实现‘双碳’产业的数字化,就要赋能‘双碳’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要素协同效应,进而提升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