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已近两年时间。碳市场的出现推动了多个行业的系统性变革,催生了大量的投资机会。面对社会各界的高度期待,如何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中更大发挥碳市场的作用?近日,在国家电投集团智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智慧能投〔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举行的双碳业务拓展推进会暨碳足迹业务合作签约仪式期间,中能传媒记者 就碳市场建设有关话题,专访了该公司副总经理泮昊。
中能传媒:在我国碳市场建设发展中,智慧能投(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做了哪些尝试与贡献?
泮昊:在参与碳市场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谁,如何自我定位,我们要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我认为,核心是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坚决践行国资央企的政治使命,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一切工作的努力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贡献是为整个行业发展试错。通过创新和实践,把路径走通,从而让整个行业都可以参考借鉴,为中国碳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公共产品。比如我们在做的碳金融,是真正以碳资产作为质押物,不需要依靠企业现有的授信,同时能够拓展新的融资渠道,获取相对低成本的融资能力。这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基层发电企业非常需要的。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积极参与香港国际碳市场的顶层设计和首批交易,与中金公司境外子公司联合完成了新加坡国际碳市场首批碳信用标准化合约交易,积极推动欧盟分支机构成立,与欧盟知名气候治理智库开展合作,推动集团公司碳业务的全球联动;成功发布3只碳债券,累计实现注册额度21.3亿元,实现融资额近2亿元,为集团内兄弟单位减污降碳改造、建设新能源项目筹集低成本资金,引领全国碳金融发展;完成国家电投集团816家二、三级企业全口径碳足迹核算,为中央企业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速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打造成功样板;与波士顿、麦肯锡、毕马威等国际顶级咨询公司和专业机构加强合作,在用户侧综合智慧能源拓展、绿电转化领域、“双碳”服务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推动具体项目落地;作为集团公司绿电转化产品专业销售平台,已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开展对接及储运网络搭建,并率先完成集团公司吉林大安风光制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和山东海阳绿色甲醇项目碳足迹核算,为产品实现绿色认证和销售奠定坚实基础;制定集团公司碳达峰行动方案,并在今年全面协助建立集团公司碳达峰考核体系,稳步系统推进碳达峰工作。
中能传媒:国家电投是清洁能源发展最为迅速的能源央企。作为国家电投的二级企业,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在我国碳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贵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中具有哪些优势?
泮昊:优势还是我们的创新引领能力。
碳金融只是我们创新引领的工作之一。发挥国家电投作为清洁能源领军企业的优势,打造合作生态圈,在短时间内具备“能算、能认、能减”的碳足迹核算及其衍生业务的一体化服务能力,也是我们创新引领的具体表现。此外,我们的国际业务,也是创新引领的优势所在。
在公司成立之初,国家电投集团董事长钱智民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国际业务,我们也一直把国际化融入到公司发展的基因里。欧盟碳市场目前最为成熟,从2005年起,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已经涵盖了八大高排放行业和六大温室气体种类,很快就会纳入海运行业,短期内还会纳入建筑和交通运输的燃油排放,远期考虑建立碳移除体系。
我认为,欧盟碳市场就好比是一个很成熟的深水区的游泳赛场,各种“泳道”、比赛类型都有,那么比赛规则是什么?每个赛道的选手该怎么做?用什么样的策略去做这些工作?这是很值得我们解剖的麻雀。我们需要作好研究,更要积极试水,这样才能获取经验和能力。
我们现在在布局欧盟市场,计划在欧盟设立分支机构,更深度地调研和理解欧盟碳市场和欧洲电力能源行业变革的逻辑关系,研判欧洲碳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一种创新。
在把深水区弄懂之后,下一步在我们国家该怎么建造游泳池,该设计怎样的比赛规则?作为国资央企,我们有责任通过调查研究和具体实践,去向主管部门建言献策,供他们参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把自己企业的能力建设起来,把服务其他行业的能力培育起来。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央企,应该有这种担当。这种创新引领,不仅仅是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自己主动的探索。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决心做好。
中能传媒:近年来,我国碳市场在有条不紊的发展和建设中。作为这个新兴的行业中的弄潮儿,您对我国碳市场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泮昊:碳市场的发展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要求推进。“积极稳妥”,既是定位,更是要求,等不得也急不得,冒进肯定是不行的。在碳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在各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展是第一位的。所以碳市场的发展循序渐进是必然的,稳步推进也是必然的。
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特别是国资央企要率先垂范,把自己的能力培育好。我们也愿意把我们所有的跟碳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管理能力,无条件去支持和分享给其他行业的头部企业。只有头部企业打了样,才能对整个行业形成头雁效应,才能真正去引导行业所有参与方把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我们知道在碳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声音。很多人希望在市场扩容的同时,最好机构能快速进来,最好很快有二级市场,提升配额的流动性,让市场马上活跃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碳市场建设的根本不是为了让大家去逐利,不是让金融机构、资本市场通过碳市场去获利,这不是政策目标。碳市场的建立是为了从总量上控制碳排放,使其逐步减少,通过配额交易,逐渐把环境成本转移到排放企业身上,这样企业才会更有意愿去做好减排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