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企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场域,也是我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双碳”目标下,工业园区排放了占全国31%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节能降碳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全国工业园区共计15000 家, 产业园区和各个工厂碳中和了,就是抓住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牛鼻子”。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快推进园区低碳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打造低碳示范园区,实现园区绿色发展,正成为众多高能级园区的普遍选择。
工业园区要强化清洁生产、工业代谢、生态设计、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理念,推动物质集成、水系统集成和能源集成,提升园区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根据《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路径研究》中的低增速与高增速情景下中国工业园区面向2035年和2050年的碳减排路径,中国工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来源于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效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电网碳强度下降为工业园区减排要素。其中,2015-2030年间,减排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效提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2030-2050年间,减排主要来源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因此园区的改造前期应以减排为主,并抓住产业机会打造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功能。碳改造主要由三步组成:
1投资规划
对全园区碳排放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摸底,做好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等基础工作,深入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
推进“碳达峰”估算,预估出“碳达峰”的目标值和达峰期限。
对不同减配途径的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和减排效益等进行详细评估和测算。
完成改造的经费筹集方案,包括投资、融资策划方案。
2建设施工
零碳改造
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对基础设施、设备进行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产业优化
促进产业链优化,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产业优化方案。
机制引导
建立碳排放激励机制,完善园区低碳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园区适用政策,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制度保障。
3园区运营
方案评估
通过对比规划数值评估园区前后的降碳效果,及时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通过数字化手段预测改进方案可行性。
数字赋能
通过零碳园区管理体系,对园区内能源生产、消耗、排放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及趋势分析,建设零碳运营管理系统。
要素配置
对接配置相关金融、技术、人力、数据等资源要素,建设分层次、多角度的监管体系,实现多元化、信息化的监测模式。
园区低碳改造是国家的未来战略中重要的一步,也是中国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以往的粗放式发展要转变为精雕细琢,从第一步的规划中就要开始考虑园区低碳改造的可行性。低碳园区建设改造亟需探索一种新的建设与改造模式。投建营一体化是以全生命周期思维为指引,从项目的筹备到项目结束进行全面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投建营项目需要对项目的产业集群规划、土地空间规划、能源利用规划、项目评估与融资、绿色施工、零碳管理体系建设、碳交易、零碳认证等步骤进行全盘考量。
对于工业园区来说,低碳改造可能会面临着时间周期长、资金缺口大、规划无处落笔等一系列问题。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将有效解决项目的资金问题,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运营为核心,导入补全产业链条、多渠道统筹资源统一利用、以实时感知的方式将排放问题数字化、可视化,以园区的需求为出发点,切实完成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