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中华环境奖在城镇环境、环境管理、企业环保、生态保护、环保宣教5个方面共评选出22个获奖单位(个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获得了本届环境管理类中华环境奖,也是本项殊荣的唯一个人获得者。
近日,记者赶赴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就网友关心的问题对郝吉明院士进行专访。
记者:首先祝贺您获得环境管理类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请简单介绍此奖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郝吉明:中华环境奖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的社会性奖项。将这项荣誉颁给我,亦是颁发给广大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战斗在各条战线的所有同行、同事们。由于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我们也有了“获得感”,这个奖是对所有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同行们的认可和奖励。??
记者:晴空来之不易,40年来您作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您的团队打过哪些硬仗?
郝吉明:归国后,我参与了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工作。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我们划定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行动计划,从研究到政策执行落实的三十多年里,中国酸雨污染得到了基本的控制。
第二场硬仗是中国第二次申办奥运会期间,我和同事们投身奥运空气质量保障的各项研究工作之中。为保障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良好的空气质量,我们提出北京应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力,还促成了奥运会后北京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长效措施。从开始感到很有压力,到最后成功地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我们深感荣幸。所以我也总是想,申奥成功举办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来自各条战线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与付出。
申奥成功并不是空气污染治理的终点。我们的第三场硬仗是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蓝天保卫战。在2012-2013年前后,破解PM2.5污染之谜成为了治理的重点。首先,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其次,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治理行动由抓控制总量变为以改善空气质量为中心。再次,对于大家最为关心的PM2.5问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给出了明确的改善指标。特别是针对京津冀地区,国务院又推出了一系列强化措施,主要针对散煤燃烧的问题。2018年7月,国务院公开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把大气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的着力点转化为全过程控制,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角度往前推,把控制质量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紧密关联在一起,不但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促进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三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燃煤电厂实现了超低排放;第二是汽车行业实行新设备排放标准;第三是我国庞大的钢铁产业响应号召,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降低污染。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国家的引领、领导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
记者: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的第三个年头,目前我国已构建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您认为在未来继续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关键环节及困难挑战有哪些?
郝吉明:2014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通过过去几年的努力,我们顺利地达到了这个目标。
提高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是我们的出路。如今,“双碳”目标已融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但需要注意的是,水电、风电、光电的不稳定性是天然的,应由煤电来予以平衡和兜底。另外,在能源生产到利用的环节中,储存和利用技术还需不断提高、精进。
在能源的利用环节中,我国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能源方针,将节约置于重要地位。在未来,我国将继续落实“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和“实现产业升级”这两项行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具有较大潜力。另外,“节约风尚,全民行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策略。我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大舞台,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记者:2023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这项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什么?未来将会有哪些变化?
郝吉明:会议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从“能源短缺”角度来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必须要提高能源效率;从“气候治理”角度来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再次被提及。“能源双控”及“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今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清洁能源可以放开,但是化石能源会受到一定的控制。碳排放双控一针见血、更加精准。碳排放双控要求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减少,从源头上推动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清洁能源的应用,促进了可再生清洁能源更高效率发展。对企业来说,减排的道路也将更加宽广,这有助于国内各产业向绿色低耗能方向转型升级。
“碳排放双控”政策的主要控制对象是二氧化碳,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又直接关系到应对气候变化,这样就把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都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记者: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在路上,中华环境奖也已走过了23年。对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您有什么寄语和期待?
郝吉明:中华环境奖在二十多年里,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希望中华环境奖能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引领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而奋斗。
我们每个人也都要行动起来,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只有人民广泛参与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大舞台”中,我们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