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缺少基础设施,当前的主要矛盾则是运行效果不好。一方面,很多已建成的污水处理站,清水进,清水出;另一方面,大量污水直排,导致农村地表水体黑臭现象严重。对此,必须准确分析症结所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投资浪费。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到位并不是偶然的,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各个环节协调不好,衔接不畅,整个链条上必然薄弱点多,经不起外界冲击。首先,农村污水处理一般是先建集中净化设施,再配套管网,且资金自筹,但往往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管网就没敷设,污水流不进来,投资建设的设施设备也就闲置了。
其次,在设计污水处理站规模时,入户调查不充分,再加上现在农村人口流动性强,普遍存在平时进水量不够,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期间又处理不了的矛盾。由于经常不满足进水条件,处理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很多地方没有财力补贴,向住户收取污水处理费的机制尚未健全,失去了资金保障,支付不了人力、电费等成本,稳定运行农村污水处理系统也就沦为空谈。
各种督察、检查都发现了农村污水处理效果不佳的现象,群众反映也多。仔细分析每一个案例,既有共性问题,个性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提质改造农村污水处理系统,要鼓励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技术创新。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波动大的特点,增设适当规模的调节池,根据池内水量决定连续还是间歇式运行污水处理站。农村净化设施不能简单缩微城市污水处理厂,鉴于农村生活污水的成分比较简单,多采用高效低成本的湿地处理技术,并与农村景观建设结合起来。总体来看,并不需要颠覆式的技术创新,优先解决厂网配套的问题,局部改造现有工艺。
二是思路创新。沿着农村用水过程分析,家庭取洁净来水,生活利用后混入了氮、磷等污染物,直排地表水会造成污染,但用作房前屋后的绿化、灌溉等,它就是肥水。如果改变思路,通过这样降等次循序用水,就不需要花很大代价脱氮除磷,可以适当降低处理出水标准,既经济,又将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掌握了农业灌溉的主动,提高稳产能力。
三是管理模式创新。我国农村居住形式多样,集中还是分散处理生活污水,不搞一刀切。对交通便利地区,推荐在中心区域建一个共享的处理站,周边地区只建集中收集池,用槽车抽取过来统一处理,这样开工足,总成本也不高。民间有智慧,鼓励发展其他行之有效的处理模式。
经历大规模建设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基本格局已形成,当务之急是回头看,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多管齐下,找到补救办法,使工程投资真正发挥减排作用,尤其是让群众看得见变化,取得实在的整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