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召开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总结与案例评审会,江苏省创新试点工作组在会上做试点工作总结汇报。
同时,经前期初步筛选,江苏省的“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精准溯源热力分析系统”、“江苏省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系统”、“无锡市新吴区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常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平台”等4个智慧监测创新项目入围典型案例,入围案例数量居全国前列,各案例在本次会议上做专题汇报并接受专家评审。
积极参与全面投入
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江苏高度重视并立足本省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化发展现状,组织编制了《江苏省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各项试点工作任务提出明确要求。
本次智慧监测创新试点任务,江苏共有省本级、无锡市、常州市参与,其中省级试点方面,省本级参加了支撑服务保障、服务群众和智慧监测基础3个场景类别,共4项国家级试点任务,是省级试点单位中唯一一个参加了所有场景试点的省份。此外,无锡、常州两市生态环境部门也积极参与了多项市级层面试点任务。
四重创新成果显著
本轮生态环境智慧监测试点,有效推动了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各项工作能力提升,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效能。
江苏省通过建设大气PM2.5网格化系统及重点区域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监控系统(国家试点),利用卫星遥感、热点网格、物联网以及5G等技术,可及时发现网格点大气污染问题,分析主要来源,实现了省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VOCs精准监测监控和预警溯源。此外,为进一步服务群众,上线了江苏省空气质量APP(国家试点),是集趋势预报、环境空间特征分布、环境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移动端平台,可随时了解全国337个城市、省内13个设区市、54个区县空气质量状况及各项指标数据,并提供未来7天空气质量预报信息,维护公众健康,提供出行指导。
二是突破创新,助力新一轮太湖治理。
《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两保两提”的新要求。江苏省在太湖流域率先构建流域层面通量监测体系,实现34个出入湖河流、16个引江口门、30个主要省市界及调水通道的通量监测能力,为说得清入湖通量提供支撑。创新构建太湖流域污染溯源系统,绘制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热图,融合多达13种数据源,攻克水陆协同分析的技术难点,形成太湖治理“一图三单”(热力图、流域内污染问题清单、涉磷企业清单、劣Ⅴ类支流支浜清单),为太湖精准施策提供新的技术利器。
三是融合创新,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转型。
对照国家生态质量评价工作要求,江苏省重点围绕生态质量监测评价、陆地生态碳汇监测评估业务需求,基于卫星、无人机等智慧感知技术,建设生态遥感智慧分析系统(国家试),优先满足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态胁迫等类型指标测算评估功能。建设基于MODIS卫星数据及碳通量观测数据的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相关分量的本地化反演方法。以生态环境监测积累的多维度、细粒度、大范围的海量数据,推动监测数据分析挖掘与生态环境决策、监管、执法等业务贯通融合,强化数据应用。
四是争先创新,全面打造省域示范引领。
以“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为抓手,推动监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利用江苏省首艘近海生态环境监测执法船“中国环监苏001”积级拓展海洋监测在线、应急处置能力,利用船载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设备构建海上移动实验室(国家试点),形成陆海统筹多源数据协同分析能力。
江苏作为工业大省,在倒逼工业园区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方面持续发力,利用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工作思路,基本建立“测值测量、定值定量、用值用量”的科学、规范管理体系,构建并进一步完善以在线监控数据为依据的总量核算体系。
科学助力展望未来
江苏省是全国唯一江河湖海皆备的省份,社会经济发达,生态环境面临复杂局面,持续改善压力巨大。在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创新能力、业务水平等均得到明显提升。
未来,江苏将继续拓展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工作,有效推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大格局的形成,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高效监测支撑,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贡献江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