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庐阳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理念,加强“三水”统筹,以“常态管护”为抓手,以“科学治理”为动力,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河湖整体环境,实现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
标本兼治,念好“治水经”。河湖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庐阳区坚持多点发力,陆续开展岸坡集中整治、清理乱堆乱放、劝导河岸垂钓、打捞河面漂浮物等减少面源污染;坚持直面问题,拍摄河道断面及水源地环境问题警示片,直指流域水环境重症病灶,年发布水质预警信息600余条、水环境质量通报11个、水环境问题督办函6个,狠抓水环境领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坚持水岸同治,推动四里河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投资1.3亿元建设绿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打造集人文历史、宣传科普、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滨水景观带,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科技赋能,织密“监测网”。为提升水环境监测能力,全区建成9个水质监测站点,在关键断面设置点位,每年投入检测经费约100万元,强化国、省、市考断面水质超标及时预警,溯清源头、科学整治;探索引入水纹识别溯源技术,选择庐阳经开区28家重点涉水企业建立水质指纹库,进一步提升水污染源溯源效率;依托“无人机+无人船”,开展断面、排污口排查及水质监测,高效、精准分析水环境问题;完善水源地监控能力建设,拟建设水源地监控视频和入库沟渠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筑牢“大水缸”安全防线;充分运用中控平台、污染源自动监控等手段,对水源地违法问题、企业排污情况进行线上巡查巡控,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2023年,区生态环境分局铁腕治污、重拳执法,办理涉水处罚案件和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各2件,累计金额约22.3万元。
协同作战,守好“责任河”。努力构建人民更加满意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和格局,全面落实“河长制”,将234个小微水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确保责任河库有人管,各级河长出谋划策、分级督战,今年以来累计巡河3886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48个;成立区水环境整治专班,综合施策、精准治污,加强水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谋划约34亿元的水环境治理项目,推动南淝河、板桥河流域排水管网完善工程等项目实施,谋划董大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成功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2000余万,为水污染防治提供有效保障;优化“人防+技防”手段,联合民间河长、巡河志愿者,利用视频监控等先进管理方式,加强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合作共治,让一条条河道发生新变化。
突出重点,写好“水文章”。庐阳区围绕水环境质量管理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精准排查水环境问题,精心编制“一断一策”、“一河一策”,精细管理水质目标,全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23年前三季度5个考核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获得地表水生态补偿资金250余万;开展水源地大排查大整治,制定庐阳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巡查制度,组建水源地、农村环境巡查队伍,建立排查-督办-整改-验收-销号的问题整改闭环机制,2023年推动解决相关环境问题42个;常态化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接下来,庐阳区将立足断面水质保障,努力在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坚持“三水”统筹、协同治理,以实现人水和谐为目标,着力打造庐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