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务院近日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12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行动计划》明确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
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PM2.5浓度降20%
刘炳江表示,《行动计划》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围绕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提出了九项重点工作任务。
其中明确,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多污染物减排,切实降低排放强度;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加强能力建设,严格执法监督;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落实各方责任,开展全民行动。
刘炳江指出,《行动计划》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同时,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进行了优化调整,并分别提出了改善目标,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分别下降20%、15%,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体达标,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
国家煤源性污染基本得到解决
刘炳江表示,我国现在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国家的煤源性污染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表现的特点是重污染还仍然多发频发。产业结构偏重化工、能源结构偏煤炭、运输结构偏公路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二氧化硫治理是比较彻底和成功的,但是氮氧化物和VOCs的治理还在路上,尤其是现在的气象问题,春天沙尘、夏天高温,冬天又来了厄尔尼诺,对空气质量改善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刘炳江表示,面对这些新任务新问题,在总结过去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本次出台的《行动计划》传承延续了“大气十条”和三年蓝天保卫战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主要指“减煤、汰后、控车、治污和抑尘”的五大路径。
一是要突出工作重点,坚持PM2.5改善为主线。当前我国空气质量污染仍以PM2.5为主要矛盾,明确PM2.5的下降目标。
二是坚持系统治污,大力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的调整。交通领域的低碳绿色转型量化指标最多,是该文件的一大亮点,突出了氮氧化物、VOCs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三是强化联防联控。这是近年来空气质量治理比较成功的经验之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由“2+26”城市变为“2+36”城市,长三角与京津冀基本上协同打通,整体解决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今年全国空气质量形势符合预期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5.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1.6%,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3.7%。刘炳江对此表示,今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波动,但空气质量形势符合预期。
刘炳江分析称,疫情期间,社会经济活动量大幅减少,又加上连续三年的拉尼娜现象,所以2022年同2019年相比,PM2.5浓度下降了7微克/立方米,这确实使得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我们曾经预判过,今年PM2.5浓度可能会大幅反弹,我们定的目标,就是今年PM2.5浓度比去年上升10%以上,但现在只上升了3.6%,可以说稳住了。
“疫情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也比较大,举一个数据,火力发电量增加了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分别增加了23.5%和8.2%,经济活动量明显增强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刘炳江说。
此外,今年遇到了更加极端的天气状况。刘炳江表示,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以来我国共出现17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同期(2013—2022年)最多,较近十年同期平均(11.4次)偏多近50%;其中沙尘暴及以上强度过程达到5次,是近十年同期平均2倍左右(2.8次)。特别是3月19—23日的强沙尘暴天气,影响20个省(区、市),北方多地PM10达严重污染,河北省张家口市PM10峰值浓度超过9000微克/立方米。
刘炳江介绍,卫星观测资料表明,今年以来沙尘天气累计影响国土面积达529万平方公里,超过半个中国;截至11月,仅沙尘天气就使得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损失3.3个百分点,使得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1微克/立方米和10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年。
“年初,我们就认为气候异常带来的不确定性要靠更多的减排来冲抵它的影响。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各地方加大了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力度。比如,全国已累计完成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再比如,正在推进的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今年已经完成了200万户。此外,今年还已累计检查企业3.8万家,精准打击突出涉气环境问题1.1万多个。”刘炳江表示,通过上述措施,只要后面20天不出现长时间、大范围污染过程,即可以称之为“稳中求进”,也为以后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了信心。
全国大气污染治理直接间接拉动投资约4万亿元
对于大气污染防治会否影响经济民生,刘炳江表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与空气污染息息相关,根据我国科研成果,通过“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对于提升人民的身体健康效益是非常明显的。治理大气污染充分体现我们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就意味着改善民生。
关于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刘炳江指出,空气质量改善影响了经济发展。十年间,我国GDP翻了一番,但PM2.5下降了57%。空气质量改善明显,GDP增长也呈上升趋势。所以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
刘炳江介绍,据初步统计,全国大气污染治理直接间接拉动投资大约4万亿元,带动GDP增长5万亿元。而且因改善空气质量,我国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环保装备制造、综合技术服务、锅炉改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而且增加了非农业就业300多万个。
刘炳江以钢铁行业为例称,这十年,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和超低排放改造,在全国粗钢产量增长25%的同时,企业数量减少了29%,平均规模提高了52%,目前全国已累计4亿多吨粗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钢铁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超低排放改造还拉动投资2000多亿元,这是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他借用了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的一句话,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在参观了许多中国钢铁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后曾说过,“中国钢铁企业干净的程度已经是其他任何国家都达不到的水平”。
再比如清洁取暖,刘炳江透露,据统计的数据来看,北京、天津、河北“两市一省”完成了1500万户农村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开始改造的时候,电网还需要大规模投入,天然气管网几乎是零,储气能力基本没有,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短板迟早要补,因为解决大气污染,把这个短板给补上了,因为能源基础设施改造就拉动了2000多亿元投资,这种投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举这些例子都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生动写照,确确实实不存在影响经济的问题,反而是优化和促进了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刘炳江说。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妥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
2023年财政预算报告指出,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之一是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刘炳江表示,清洁取暖工作开展多年,尤其是农村散煤治理问题,确实是开创性工作,是难点问题。截至去年底,农村已经完成3700万户改造,今年再增加200多万户,估计是3900多万户了,世界上从没有过这么大规模的工程,说是环保工程,其实也是民生工程。
刘炳江介绍,现在已将88个城市纳入到中央财政支持清洁取暖范围,中央财政每年都增加资金,今年达到330亿元了,清洁取暖累计专项资金占了一半,为1008.8亿元,减少煤炭消费量7000多万吨,二氧化碳减排1亿多吨,人民群众告别了烟熏火燎取暖的时代,这也是能源消费革命的标志性成果,农村用能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刘炳江表示,现在清洁取暖工作重心已经由原来大规模提高清洁取暖比重为主转到巩固存量和有序新增上。将切实抓好清洁取暖持续运行,巩固清洁取暖成果,不断完善清洁取暖长效机制,确保运行有人管、支持政策有延续、供暖安全有保障、散煤不复烧。此外,有序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正在开展清洁取暖的地区按照既定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暂时未开展改造的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妥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
刘炳江强调,在改造过程中要坚持一贯的原则,将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放在首位,坚持以气定改、以供定需,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新改造尚不具备安全稳定通气条件的,尚未经过一年实际运行检验的,不得拆除原有的燃煤取暖设施,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多样化清洁取暖方式,为清洁取暖持续运行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