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获悉,近日,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发布重庆市璧山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内容指出,2024年持续开展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污染天气预警应对措施,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市级下达目标,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严格落实河长制,建成智慧排水“一张网”,加快建设城区一级截污干管改造项目和排水管网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梅江河、三江水库、同心水库市级幸福河湖创建工作,确保“三河”水质达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保持土壤环境治理总体稳定,强化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严格建设用地准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动,强化节能监测预警和调度管理,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近零碳园区试点,促进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创建绿色工厂2家、节水型企业5家,提速建设绿色低碳材料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创建“无废城市细胞”35个,持续推进渝西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利用中心建设,推广运用“固废云”系统。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治理,创建市级垃圾分类先锋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2%以上。
全文如下:
重庆市璧山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璧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强化党建统领,突出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的工作导向,在多重挑战中逆势而上,在巨大困难中承压前行,在复杂矛盾中主动求变,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83亿元、增长7.2%,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居全市前列,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安全发展有力有效,人民福祉持续增进,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作出璧山新贡献。
——这一年,我们不负使命、奋发有为,服务大局“有力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展现新担当,“十项行动”重大项目超全年投资计划目标21.9个百分点,圆满承办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市委主要领导、四川省委主要领导以“令人眼前一亮”“是重庆推进国家战略实施的生动写照”盛赞璧山发展。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现新作为,“璧山造”优质产品走出国门拓展市场,重庆新机场获民航总局批复,中新重庆实体化合作重点项目落户璧山,中新生命科技城蓄势待发,战略地位和区域价值持续提升。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近5年最佳位次,PM2.5年均浓度首次优于全市平均水平,上榜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
——这一年,我们实干笃行、争先创优,跑出发展“加速度”。更大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振兴实体经济上展现大区担当。经济报表总积分自二季度以来稳居全市前四位,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进出口总额增长33.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704元。惠程科技迁入璧山,成为近年来唯一完成国资控股上市企业注册地和生产地“双迁址”案例,经济证券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市“一把手”例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全市性大会上作经验交流20余次。
——这一年,我们慎终如始、善作善成,擦亮璧山“辨识度”。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光电显示两大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特色产业集群,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获评科技部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青山工业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突破”。“璧山葡萄”“璧山番茄”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永嘉实验小学成功创建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璧召开10余场国家级和市级现场会、片区会。家政社区一体化发展、打造“公园之城”“无废城市”、果蔬产业绿色发展等璧山经验向全国推广。再添“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优秀试点城市”等“国字号”名片。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落实市委“一号工程”精准有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坚决扛起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的重任,加快建设“五新四城”,争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排头兵。
一是工作体系高效运转。坚持把助推市委“一号工程”走深走实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和务实举措,乘势而上、积极作为。优化完善璧山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抓落实工作机制,明确重点合作领域牵头单位,强化压力传导、压紧压实责任。第一时间召开专题研讨会,学习贯彻全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精神,立足璧山实际、高位统筹谋划落实思路举措。细化市级“十项行动”落地,出台区级“十项行动”方案及具体工作举措,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干出新业绩。
二是“十项行动”“四张清单”落地见效。8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9.3亿元,中科曙光先进数据中心、国科量子通信全国运营中心、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GPU等3个项目建成投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线控底盘及轻量化中心、比亚迪电池研究总院等2个项目超时序进度实施。3个重大平台协同发力,璧山高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增长21.9%,实现进出口63亿元;“东数西算”工程起步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平台载体建设投资额完成约3亿元,量子通信全国运营中心重庆节点在璧部署完成;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
三是川渝合作增点扩面。持续扩容川渝“朋友圈”,与四川区(市)县签订合作协议13项。璧山高新区与四川乐至、射洪两地经开区入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联合宜宾、龙泉驿启动“璧玉·人才季”,发布“招才纳贤令”,集聚川渝人才。璧山、简阳两地市场监管局建立协作机制,开展“简阳羊肉”地理标志专项执法行动;两地法院协同化解一起跨成渝地区旅游纠纷案,获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维权协作典型案例。人民医院、中医院实现“45+67”项检查检验结果川渝互认。深化与梁平“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协助招引项目3个、到位资金1.07亿元,完成产品助销2000余万元。
(二)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蹄疾步稳。加快提升对外开放能力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开拓互利共赢新局面。
一是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效明显。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工作推进大会精神,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专班,印发实施《重庆市璧山区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建立与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常态化联系机制,帮助23家企业个性化定制出海路线方案。
二是中新生命科技城蓝图落定。成立中新生命科技城建设工作专班,加强与市级专班协同联动,完成60平方公里空间和产业规划,实施征地拆迁1875亩。市委主要领导在出访新加坡时进行推荐,区相关领导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议、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作专题推介,对接吉宝、胜科、中新健康产业集团,引进中新合作(璧山)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等中新合作项目。
三是开放型经济聚能成势。获批重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重庆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基地。深入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健全外贸主体梯队培养机制,加强与俄罗斯、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经贸合作,新增东盟、俄罗斯等地区市场订单约5亿元,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川渝地区—湄公河国家地方合作论坛经贸对话交流活动,搭建璧山与湄公河国家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接待德国、韩国、日本等21个国际参访团来璧访问,与俄罗斯乌索利耶市缔结友好交流城市。新增进出口企业33家,进出口总额达到70.9亿元,中车恒通汽车远销俄罗斯,比亚迪“刀片电池”出口额25亿元。
(三)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璧山新担当新作为。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深化林长制,启动缙云山生态修复工程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8.1%。突出抓好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进河长制工作走深走实,联动江津区、永川区实施璧南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三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获批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推动农药、化肥施用总量持续下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打造“无废电镀园区”和固废云系统,新创建“无废城市细胞”31个,一般工业固废规范收运处置体系入选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并获生态环境部推介。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1+2+6+N”政策体系基本成型,与市节能中心建立节能低碳战略合作。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扎实做好节能监察,全区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有序实施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程,璧山高新区获评全市首批近零碳园区试点,装配式建筑项目落户绿色低碳材料产业园,青山工业成功创建“绿色+智能”双化协同示范工厂,96家企业入选绿色工厂培育库,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市级绿色工厂6家。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保障,绿色贷款105.3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收入3921.6万元,向长江绿融通系统推送绿色项目130个。
(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一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召开璧山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实施《深入推进璧山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施“千亿集群、百亿链主、亿元规上、万家创新”四大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构建“千亿领航、百亿带动、百花齐放”的产业雁阵,全区475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71亿元,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2.2%,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引擎作用持续显现,出台《璧山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举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对接活动,协力推动整零协同、聚链成群发展,汇集规上企业135家,产值突破600亿元,恒通客车实现全工序批量生产,比亚迪刀片电池产能达到35GWh。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稳步发展,汇集规上企业87家,实现产值158亿元,昇印光电等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建链补链强链,新签约科普动力、宇辰高端机床等项目33个,合同投资额198.8亿元。
二是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共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质增效,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100%。科技服务业助推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融合,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累计引进转化科技成果624件,孵化科技项目10个。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作用不断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632.1亿元、增长12.9%,贷存比提高到92.9%,“八大资金池”累计支持1235家企业获得贷款74.7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2.4亿元、增长270%,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
三是数字经济发展壮大。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项目落地见效,打造“梦界空间”数字经济产业园,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GPU1号芯片实现流片,奇安信软件供应链安全检测服务平台成功上线。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峰会作经验交流发言,举办重庆网络与数据安全产业大会、元宇宙数字内容创作大赛,引进人民网、阿里元境、复星体育等头部企业,世界级电竞战队主场落户璧山,新签约数字经济产业项目23个、投资额128.6亿元。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完成59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数字化车间21个、智能工厂4个,永达精密变速器齿轮智能工厂入选市级5G全连接工厂。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301个,福禄镇、广普镇入选全市“互联网小镇”名单。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商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构建良性发展环境。
(五)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创新创造活力有效激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全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方向,在更广范围集聚创新资源、催生创新活力,点燃新质生产力的科创引擎。
一是创新载体提质增效。璧山高新区成功纳入国家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范围,按照“一区多园”模式有序扩容,建成投用“专精特新”产业园、新能源特色产业园,入园企业突破2400家。西部(重庆)璧山创新生态社区二期5万方中试基地建成投用,累计聚集创新创业团队(企业)80余个。“研究院经济”效益显著,创新平台梯次培育机制更加健全,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市级研发平台21个、区级研发平台15个,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51%。“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持续完善,新获批国家级孵化器1个、市级孵化器2个、市级众创空间2个。
二是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新增科技型企业321家、累计190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7家、累计417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69家、累计201家,新增“小巨人”企业3家、累计14家。12家企业入选2023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100强,上榜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
三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强化政策支撑,“科技创新25条”累计奖励项目292个、金额1600余万元,景山人才社区启用入住,15名人才和16支团队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9万人,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协助16家企业共获773万元种子基金扶持,为482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9.8亿元。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密集开展“知玉·盛夏时”等人才品牌活动,成功举办2023年科技活动周科普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重庆“高新杯”众创大赛等活动。
(六)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和社会消费,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增加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力推动投资提级升位、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多形式多渠道加快恢复扩大消费。
一是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扎实开展“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统筹全区资源要素保障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5.9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4.1%,合计拉动全区投资增长12.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达到45.5%。有序推进片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季度评选“猛虎奖”“蜗牛奖”,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撬动社会资本389.2亿元。提高招商引资质效,新引进项目161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20亿至50亿元项目11个,合同额780.8亿元,到位资金185亿元。强化项目包装储备,争取上级资金28.6亿元、新增政府专项债券29.3亿元、一般债券1.9亿元。夯实项目用地保障,获批建设用地7341亩,完成征地拆迁6427亩,供应土地1.2万亩。33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0.5亿元、实现年度投资计划的120%,73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7.6亿元、实现年度投资计划的106.3%。稳定和促进工业技改投资,精准对接企业技术改造新需求,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01个。
二是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实施“爱尚重庆 乐享璧山”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发放餐饮住宿文旅消费券,累计带动消费29.3亿元。提升传统消费供给,重庆新世界酒店投入运营,东南亚风情小镇启动招商,“璧山兔”“来凤鱼”成为重庆地标菜。拓展消费新场景,《光明日报》点赞璧北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打造特色创意集市和新型活力夜市;梦界空间·红岩VR元宇宙投入试运行,逐步塑造沉浸交互新体验新消费。积极扩大文旅消费,绘制《璧山全域旅游实景地图》,玉泉湖公园、动漫公园投入使用,全年过夜游客接待人数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4亿元,分别增长76%、253.2%。激发大宗消费潜能,开展汽车惠民购,拉动汽车消费1.5亿元;举办春、秋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商品房销售面积212.7万平方米、降幅较去年收窄9.1个百分点。
(七)坚持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深刻认识数字重庆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性抓手,准确把握数字重庆建设的目标内涵、实践要求,深度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和保护企业发展活力,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一是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成立璧山区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全区数字重庆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应用、公共数据、物联感知资源、云网资源四类目录编制及数据仓建设,库表类数据治理率达到100%。全覆盖开展核心业务梳理,形成职能部门及镇街核心业务510项,归集数据超240万条。发布“一件事”场景重点培育清单,“电气火灾智能防控”纳入区县数字应用“一本账”并将全市推广,“水生态环境治理”应用通过市级专家评审,“入学一件事”“身后一件事”等应用上线“渝快办”。区级城运中心和镇街基层治理中心建成投用,“一中心四板块一网络”基层智治体系覆盖全部镇街。璧泉街道应对物业紧急撤场案例获评全市基层治理创新案例。
二是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聚焦打通民营企业发展痛点堵点,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全市率先建立法治营商服务站和“检侨驿站”,推行首台(套)产品政府首购,开办企业实现全环节“一网通办”。迭代升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与“企业之家”,深入开展“千人助万企”活动,持续运行“区领导坐班”“部门摆摊 企业赶场”机制,全年协调化解企业问题诉求8100个。围绕落实全市“推动经济企稳恢复提振36条”细化推出7条配套政策,为经营主体降本减负,全年减税降费及退缓税费11.5亿元。开展清欠专项行动,清偿化解拖欠民营企业账款6578万元。围绕民营企业全周期培育,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上亿、优上市,新增经营主体13213户、增长18.3%,其中民营主体占比达到97.9%。预计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7.5%、占GDP比重达到77.5%,民营主体对全区税收贡献率达到69%。
三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深入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联合线上“城市生活网”累计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超过300万次,帮助1.5万余人解决就业问题。推动区属国企职能重塑、机构重组、资源重配,保留优质国企30家,资产总额突破1100亿元,利润总额增长30.1%,3家区属国企主体信用评级实现AA+。深化园区开发区改革,印发改革整体方案,优化管理机构设置,有序推进璧山高新区、服务业发展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优化整合、规范调整。启动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规上制造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分别达到186.3万元、15.8万元。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区国动办挂牌运行。
(八)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城乡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融合发展之路。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持续健全防返贫监测机制,帮扶监测对象实现人均纯收入19645元。加强就业产业帮扶,实施璧城街道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一期)等以工代赈项目13个、带动当地1993人就业增收,帮助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010人,有意愿、有能力人员全部实现就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琪金公司、有友食品入选重庆农产品加工业100户领军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86亿元。实施云雾花涧、石伞云遮等农文旅融合项目,建成投用江家坪七彩田园、万亩梯田会客厅、喜观乡村振兴驿站,培育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研学科普等“农文旅、产加销”新业态,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实现农文旅收入超4000万元。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18元、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至1.9∶1。
二是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危旧房全面消除,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行政村通车率分别达到100%、98%、100%,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4个,新增绿色示范村3个,建成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1个。有序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新增“三变”改革试点村22个、全域推广镇1个,“三社”融合覆盖率达到100%。
三是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市郊铁路璧铜线云雾山隧道贯通,金凤隧道双向贯通,轨道27号线璧山段土建工程完成80%,新增城市道路15.5公里。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大成广场城市更新核心区基本完工,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个,整治雨污窨井盖607套,排水管网整治三期基本完工,璧南河一级截污干管改造工程进度过半,新建成“城市微客厅”14个。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新建成“口袋公园”3个,新增坡坎崖绿化美化示范点1个、城市绿地面积达到66.2万平方米,公园补缺提质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38个城市公园各具特色,市民尽享“绿色福利”。提升生活便利度,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文化艺术中心、三甲医院、重点中学、国家一级图书馆、五星级养老机构、重庆中医药学院等城市功能配套完善。
四是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完成,“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按照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0362亩、闲置土地806亩,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持续开展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至少1次职业指导、3个岗位信息、推荐至少1个培训项目的“131”服务,回引1100人返乡创业就业,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5%。
(九)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生活福祉不断增进。坚持民生为本,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深入推进就业创收,加快补齐民生事业短板,全力惠民、富民、安民、便民。
一是居民就业稳中向好。积极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2%。优化就业服务,运用“线上+线下”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4万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44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100万元。强化分类帮扶,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591人次、948.2万元,失业金26645人次、3999.7万元,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466人。
二是民生实事有序推进。15件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第二批主题教育3项民生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开工4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成投用小微停车场21个、新增停车泊位2048个。新建幼儿园3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区精神卫生中心医技楼、福禄镇卫生院迁建项目主体完工。3693名适龄在校女学生免费接种HPV疫苗,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1%。创建“渝馨家园(残疾人之家)”4个,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53户。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100户。启动公益性公墓建设3个。
三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重庆中医药学院、璧山巴蜀中学开学招生,新投用东林中小学、高新区中小学4所学校,改扩建大路中学、城北小学、凤凰小学、新民学校、职教中心5所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140个、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巩固在91%以上。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入选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市级试点,创建全市首支市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复审,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分别通过“三甲”“二甲”创建评审。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加大重点群体关爱保障力度,城镇、农村居民每人每月低保标准分别由717元、581元提高到735元、600元,累计向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对象发放保障金1.03亿元。提升“一老一小”照护水平,妇幼保健院获评全市首批“五心”妇幼保健院,重医附一院青杠老年养护中心获评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2.83个,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四是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加强古道文化、状元文化、抗战文化、非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文庙大成殿、狮子桥牌坊等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程,烈士陵园修缮工程、谢唯进故居保护修缮工程主体完工。举办首届璧山“全马”、区七运会等体育赛事,开展惠民演出476场,舞蹈作品《鼓儿咚咚》荣获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金奖。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协调发展,连续8届荣获市级双拥模范城。
(十)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突出除险清患导向,综合考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把安全发展贯穿各领域和全过程,以高效能治理护航现代化新璧山建设。
一是重点领域风险稳妥有效化解。全力做好“保交楼”工作。落实“一楼一策”,争取专项借款8.5亿元,落实配套融资9.4亿元,竣工销号保交楼项目14个,交房20241套。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较2022年提高9个百分点。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偿还政府隐性债务本金22.7亿元,压减行政支出2100万元,政府债务风险等级控制在黄色区间。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全市首个全民反诈联合宣传站,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下降20.8%,化解非法集资积案1起。
二是粮食、能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恢复补足耕地7300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1.3万亩、产量17.1万吨,完成原粮和成品粮油储备任务。优化建设电力输送通道,大兴至丁家π接入莲花坝变电站35千伏线路工程竣工投运,110千伏凤凰至璧山项目开工建设。稳步推进分布式光储项目建设,累计建成分布式光伏项目45个、分布式储能项目2个,并网容量规模共计达到11.85万千瓦,其中,璧山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比亚迪光储项目成功实现全容量“满充满放”,成为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单体用户侧储能项目。加强天然气供应保障,向上争取用气指标2.14亿立方,新铺设天然气管线73千米。
三是安全生产及自然灾害防治抓实抓细。处置暴雨、大风、雷电、地质灾害等险情40起,有力防范应对“7.26”区域性暴雨天气,全年自然灾害“零伤亡”。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火灾防控“除险清患”专项行动,建成投用消防指挥中心、森林防火监测预警中心,督促整改安全隐患13175个,电气火灾智能防控系统获全市推广,安全生产亡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1%、8.3%,连续6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四是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构建平安璧山法治璧山建设“八大体系”,健全风险闭环管控“七项机制”,全区社会政治大局平稳。强化信访源头治理,常态化开展“治理化积”,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5万余件次,化解率98.2%。完善立体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29.4%,暴恐案事件“零发生”。深入推进“家校社”共育五项行动,专门学校在全市率先建成投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比下降41.8%。全面构建“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划分网格1068个、微网格2896个,聘请专兼职网格员1695人。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全年开展抽检3995批次,合格率97.5%。开展“两品一械”抽检130批次,合格率99%。
总体看,在全国经济恢复“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背景下,我区经济稳住了大盘、提升了质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符合预期。
2023年,实施重大建设项目121个,总投资2362.9亿元,全年完成投资337.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6.3%,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2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5.1%;社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10.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7%。开工建设新材料产业园一期等53个项目,建成投用中新智能产业园等39个项目。截至2023年底,全区“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储备项目已开工建设173个,其中建成投用65个。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一)宏观形势判断。2024年,我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不利影响加大。国内经济恢复仍处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过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我区自身发展也存在问题和短板,主要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经营主体仍面临较多困难,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投资信心还需提振,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区属国有企业市场化水平偏低,园区开发区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房地产金融领域风险交织,政府债务压力凸显,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问题排查化解任务重、难度大。
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增强,中央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实施增发万亿元国债等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将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全市上下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牵引的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实现“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将逐步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激发新动能、焕发新活力。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抓好2024 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为我们描绘了清晰的任务书、路线图。我们要坚定信心、开拓奋进,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推动璧山高质量发展,努力展现经济大区的责任担当,争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排头兵。
(二)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强化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以深层次改革牵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持之以恒建设“五新四城”,努力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璧山新篇章!
(三)主要发展目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在沿用2023年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调整后的指标共计35项,其中包含9项约束性指标,26项预期性指标。为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落实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会部署,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基础优势、潜力后劲,合理衔接“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兼顾需要与可能、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底线,按照“跳一跳、够得着”原则,建议: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进出口总额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同时,考虑到受国家统筹耕地保护和生态安全政策调整影响,建议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3%以上。
(四)重大项目安排。2024年,计划实施重大建设项目128个,总投资112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4.1亿元。按以下五类安排: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58个,总投资576.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5.6亿元;城市提升重点项目25个,总投资32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4亿元;社会民生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18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2.4亿元;生态环保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1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7亿元;乡村振兴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2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4亿元。
三、2024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
(一)坚持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持续以市委“一号工程”为工作总抓手总牵引,促进区域协同、共建成渝“双圈”,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先进制造业承载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对外开放新门户。
一是压茬推进“十项行动”和“四张清单”。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储备一批高质量项目,谋划一批高能级平台,总结一批高辨识度改革,优化实施一批重大政策。强化纵向对接、横向协同,把准上级工作动向和进度安排,把握迭代窗口期,全力争取更多“璧山元素”进入“四张清单”。抓好2024年度市级“四张清单”衔接落实,滚动更新、迭代升级区级“四张清单”。锚定目标、加力推进区级“十项行动”实施方案,清单化、项目化、事项化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是协同推动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交通建设,聚焦多式联运,更好服务渝西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加密璧山进出中心城区通道,实现与中心城区、成都市及渝西各区之间“1小时畅达”。深入贯彻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面向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市的整车、整机、整装积极发展整零配套,突出“错位协同、优势互补”,推动与渝西地区产业链协作配套,争取一批国家战略腹地项目落地,确保规上工业营收增长17%以上,扩大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支撑服务市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持续深化川渝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加快动力电池研究总院、璧山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共建“双圈”重大项目建设。深化与四川简阳、遂宁等友好城市合作,加强与梁平区“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加快融入川渝地区产业协作体系,推进与四川乐至、射洪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与天府数据中心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积极融入成渝氢走廊建设,联动遂宁、宜宾壮大川渝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规模,共同打造“成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走廊”。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健全与永川、江津联防联控、联合执法、合力治污机制。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面推动“川渝通办”事项落地。
(二)坚持扩大开放、敢闯善创,全方位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一步拓宽开放通道,培育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推动中新生命科技城迈出新步伐,更好在全市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一是畅通对外开放通道。积极对接全市“四向五廊六通道”物流通道规划工作,启动物流通道预控工作,探索组建综合物流运营平台。争取重庆新机场早日开工,推进渝昆高铁、成渝中线高铁、轨通27号线、成渝高速改扩建项目,加快建设渝遂高速复线、永璧高速、合璧津高速、璧铜线,金凤隧道及连接线实现通车。
二是全力建好中新生命科技城。增强片区承载能力。按照“一核五片”设计理念,聚焦中医药、医疗器械、医疗康养、生物制药、数字医疗、健康食品等重点赛道,编制片区建设实施方案。完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投用御湖公园、龙梭山公园。加快推进中医智谷建设,建成投用中新生命科技城展示中心、孵化中心,完成新加坡海峡制药等项目入驻。发挥中关村联创医学工程转化中心作用,完善企业入园标准和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畅通园区绿色服务通道。培育生命科技产业。围绕“医养数药食”,签约落地AFC中国总部、A-Z理研、京东医药、京业汇等重点项目,引入仲景宛西、敖东集团、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联仁健康大数据、联影医疗元宇宙等头部企业、优质项目,对接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启奥生命科学园等新加坡优质资源,筹建中药材交易平台,建设肿瘤治疗康复中心,布局打造“茅莱康境”,构建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生态圈。夯实政策支撑体系。配套制定生命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推行国产医疗器械设备首台(套)产品政府首购。全面梳理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政策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市级政策倾斜支持,争取生命健康领域重大改革试点政策落地,倾力推动中新生命科技城上升为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
三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依托缅甸推广中心等功能平台载体,深度对接RCEP成员国驻渝总领事馆、商协会、金融机构等功能性平台,积极参与RCEP合作、东盟合作、澜湄合作。做优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挥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政策优势,加快运用跨境电商B2B出口新模式,扩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车载充电机出口,新增进出口企业5家,进出口总额达到72亿元,服务贸易额超1亿美元。系统梳理绘制国际合作产业链图谱,健全外商投资及对外贸易全流程服务体系,引进外资项目4个,实际使用外资2000万美元以上。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答卷。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论”,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持续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璧山范例。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污染天气预警应对措施,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市级下达目标,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严格落实河长制,建成智慧排水“一张网”,加快建设城区一级截污干管改造项目和排水管网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梅江河、三江水库、同心水库市级幸福河湖创建工作,确保“三河”水质达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保持土壤环境治理总体稳定,强化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严格建设用地准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二是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格局,启动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完成生态红线勘界定标。推深做实林长制,完善“智慧林长”系统信息采集平台,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建成防火通道190公里、生物防火阻隔带470公里,投用缙云山生态环道,完成“最美隔离带”建设。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改造低质低效林1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3%以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市级“两山”基地。持续推进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启动正兴垃圾填埋场无害化综合治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加强蓄水合理调度,持续巩固良好水生态环境。
三是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动,强化节能监测预警和调度管理,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近零碳园区试点,促进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创建绿色工厂2家、节水型企业5家,提速建设绿色低碳材料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创建“无废城市细胞”35个,持续推进渝西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利用中心建设,推广运用“固废云”系统。加快推进LNG加注站、醇基燃料分装站建设,新增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项目5个,新建换电站1座。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治理,创建市级垃圾分类先锋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2%以上。
(四)坚持产业立区、制造业强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入推进“千亿集群、百亿链主、亿元规上、万家创新”四大工程,做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命科技、先进材料、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打造制造业发展新引擎。
一是打造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面,深入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围绕电池、电驱、电转向、电制动、底盘、智能座舱等细分领域补链强链延链,投用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总院,建好中国长安璧山智能网联低碳产业园一期,力争产值突破700亿元。电子信息方面,依托平创、台冠、康佳等重点企业,发力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封装测试、晶圆制造和新型显示等领域,力争产值突破180亿元。智能装备方面,发挥军民融合优势,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向研发、设计、总部等高端业态升级,围绕数控机床、智能检测、动力装备引育企业5家,加快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开工建设新能源汽车高端检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力争产值突破120亿元。生命科技方面,依托中新生命科技城、重庆中医药学院等资源优势,围绕“医养数药食”五大方向构建产业链生态圈,招引落地重点项目10个,力争创建生物经济先导区、医疗旅游先行区。先进材料方面,推动合成生物基金项目落地,布局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医用聚氨酯医疗器械研发及生产基地,助力国产高端医疗器械走向市场。持续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引导链主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等示范应用,新培育100亿级龙头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20家、“明日之星”企业100家,新增产值过亿企业30家。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投用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建成园区道路18.5公里,“专精特新”产业园、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入驻率超70%。做好招工就业服务,助力招引产业工人1.5万人以上。开展“亩均论英雄”效益综合评价,规上制造业亩均增加值、税收分别提高到194万元、16.5万元。
二是促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建好“梦界空间”数字经济产业园,力争落户数字经济项目10个。上线元宇宙产业平台,争创国家级网络、数据安全产业示范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80亿元以上、增速达到10%。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百企数智技改升级”,组织30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新建6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实施“机器人+”行动。以数字化赋能消费品工业,打造阿里设计C2M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推动制鞋、食品加工业加快转型,争创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示范工程成渝枢纽节点璧山起步区示范,推进5G、千兆光网规模化部署,有效发挥中科曙光先进数据中心、量子可信云平台效益。
三是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引进培育金融机构,探索推出更多普惠性金融产品;出台支持企业上市政策十六条,新增拟上市储备企业10家。支持西部网科、创业汇等电商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鼓励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健全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建设城乡冷链物流项目一期,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孵化载体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充分发挥重庆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助力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五)坚持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做强项目投资主引擎,打造产业聚集高地、投资兴业热土,吸引更多民间投资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紧跟全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步伐,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打造独具魅力的数智消费高地。
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30个市级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112.6亿元,提速建设片区开发重点项目,新开工亿元级项目40个。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提质增效,千秋堰水库下闸蓄水,新建城市新区水厂(三期)和璧北水厂;实施天然气老旧管网改造,新铺设天然气管线30公里。突出工业投资主力军作用,开工建设宸兮高科·重庆璧山智车港等重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70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稳定在30%以上。进一步稳住房地产投资,持续攻坚化解问题楼盘,做好“保交楼”工作。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提振民间投资。加强资金资源要素统筹。聚焦制造业、交通、水利、能源等国家支持领域,动态谋划和前瞻储备一批投资效益好、拉动作用大的重大项目,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重点资金支持。编制年度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争取用地指标2000亩、实施征地拆迁3000亩、供应土地6000亩,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做好环保审批要素支撑,支持低能耗高产出项目优先用能。充分发挥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督查效力,用好项目“季、月、旬”三级调度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项目卡点难点问题解决,促进重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招商为王”项目理念,坚定不移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招商模式,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持续健全招商机制,优化招商中心、开放平台、八大专班、重点项目指挥部招商体系,专班专人打表推进招商项目对接落地。精心做好城市宣传,用好智博会、西洽会、渝西地区招商座谈会等经贸投资活动,常态化举办集中签约、项目开工活动,提升璧山城市形象。围绕全区重点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地图,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做好招商项目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力争引进100亿级项目1个、50亿级项目2个。
三是不断激发消费潜能。提振大宗消费,全面落实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绿色建材等领域消费促进政策,推动房地产与装修装饰、家电销售、金融信贷联动,稳住和扩大重点商品消费,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传统消费,推动梦界水乐园实现开园,爱琴海商圈、古德里酒店正式营业,提档升级“梦圆广场”夜市,加快东南亚风情小镇招商引流,培育一批特色街区和“老字号”餐饮门店。培育新型消费,持续办好西部动漫节、电竞职业联赛,打造环玉泉湖AR体验带,建成电竞赛事主场馆,培育动漫电竞、数字影视拍摄、智慧广电等数字文化产业,塑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发展融合消费,依托本地文旅资源、历史文化底蕴、体育设施配套,扩大养老托幼、医疗康养、文化体育等领域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8%。营造良好消费氛围,结合节假日及节庆赛事办好消费促进活动,动员经营主体联动金融机构推出购物补贴,适时发放消费券,充分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
(六)坚持科技兴区、人才强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创新制胜,强化人才引领,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一是优化提升创新载体。建强以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为引领的科创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曙光湖智造城。用好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清研理工等平台资源,力争新培育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市级研发平台5个、区级研发平台15个。
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引育体系,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490家、225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研发投入总量增速超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比重达到51%以上。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用好“链主”企业配套奖励政策,加快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形成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立足“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深化“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机制,推动区属国企围绕生命科技、先进材料等领域组建基金参与股权投资,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向上争取市级重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个以上。
三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拓宽“研究院+产业园+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成果孵化全链条,做好全周期全要素科技创新服务,促进车规级芯片、域控制器、甲醇重整制氢等一批科技成果在璧产业化。打通政府、高校、机构、企业等科技合作通道,用好用活“科技创新25条”、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支持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加大科技创新领域金融支持力度,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达到10.5亿元以上。积极承接市级以上创新赛事活动,常态化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
四是强化有力人才支撑。扩大“璧玉计划”人才品牌影响力,完善引才育才用才体系,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4万人。用好“新重庆引才计划”等市级引才政策,开展“百校千岗引万才”等活动,精准绘制“产业人才图谱”,实施“靶向”引才工程。做靓“订单式”培养机制,联合知名高校院所开展重点领域产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来璧设立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完善“5+N”服务体系,做好人才社区、“人才十条”等硬件、软件提档升级,营造服务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生态。
(七)坚持数字引领、改革突破,深层次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以实用实战推动数字重庆建设,城市发展能力、服务能力、治理能力全方位提升。奋力实现“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园区开发区做大做强,国企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存量国资规范高效盘活。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增强。
一是全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深化党政机关数字化变革,打通整合党政机关各项职能,推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业务协同。迭代梳理职能部门及镇街核心业务,建立梳理质量评价和晾晒通报机制,加快形成目录库、问题库。加强数据资源编目、归集、共享,提速扩容“数据高铁”建设,助力构建全市一体化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着眼重要、高频、急迫、多跨需求,谋划推出一批新应用纳入市级“一件事”清单,打造更多具有璧山辨识度的实战场景。积极推广应用“渝快办”“渝快政”,实现“渝快码”在高频场景“亮码”通行。完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机制,推动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增强“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实战能力,加快实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业务贯通。
二是奋力实现“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围绕“止损、瘦身、提质、增效”,坚持市场化原则,加快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进一步优化集团管控模式和组织架构,推动竞争领域不具优势的国企有序退出,做优做强投资运营公司和产业集团,完成融资平台公司压减任务。深入推进园区开发区改革。围绕“精简机构、压减平台、优化布局、招大引强”,优化整合园区功能职责,科学核定四至边界,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编制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地图,建立以“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权责清晰、产业聚焦和布局合理的园区开发区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政企分离改革。围绕“服务回归政府,企业市场化运行”,分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分离,“一企一策”制定划转整合、注销清退改革方案,6月底前完成政企全面“脱钩”。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围绕实行调剂使用、完善经营、转让变现“三个一批”对国有企业资产开展全面清查,建立完善“资产信息一张图”,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综合运用基础设施REITs、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开发利用、有偿转让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三是深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完成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持续优化企业准入、准营、注销等事项办理流程,推出更多“一证通办”事项和“一件事”集成办服务场景,深入推进“一窗综办”,更好实现“最多跑一次”。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组织民企评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企合法权益。巩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持续推行企业信用承诺,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培育市长质量管理奖和区长质量管理奖“种子企业”,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常态化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新增“八大资金池”贷款金额超10亿元,持续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实施“千人助万企”“企呼璧应”行动,建强“企业之家”平台,用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进清廉市场建设。鼓励支持在新业态、新领域依法组建、重构商会,引导搭建商会“智囊智库”,常态化举办高管能力提升班。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新增经营主体1万户,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820亿元、占比达到78%。
(八)坚持城乡融合、协调联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个基本面,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和“一张图”数据库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详细规划。强化城市更新,实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三项工程,完成大成广场片区城市更新和璧南河一级截污干管改造工程,推动曙光湖公园建设,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个,海绵城市建设新增达标面积1.8平方公里,全面消除城市路灯盲区。着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围绕满足青年多元化、多层次发展需求,优化提升城市设施“硬保障”和公共服务“软环境”。巩固拓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成果,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功能,推进社区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一体化发展。推进高效能城市治理,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做强镇域经济,加快推动镇街要素集聚、功能完善,发挥自身优势壮大特色产业,“一镇一业”打造研学小镇、康养小镇等特色产业镇街。
二是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接续实施“四千行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开发特色种养、产地加工、乡村服务业等增收项目,大力推广以工代赈,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找准优势集中连片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以云雾花涧为代表的农文旅体康重点项目,持续做优做强蔬菜、柑橘、生态渔“一主两辅”优势产业,培育番茄、儿菜特色产业,投用都市特色渔业研发中心、澳中肉兔循环产业园等项目6个,建成标准果园、智慧果园2个,启动番茄小镇等项目4个,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产值累计达到80亿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一体推进路、水、电、通讯、物流“五网”建设,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农村电网逐步实现配电自动化。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发展,5G网络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60%以上。提升农村面貌,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快卫生厕所改造,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成功创建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建成巴渝和美乡村3个。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辐射农村。持续深化党建统领乡村治理,推广“积分制”“院落制”“清单制”和数字化治理,投用乡村振兴驿站2个。
三是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动农村公共资源产权交易平台交易额累计达到1.5亿元。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探索建立经营权交易平台。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保持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万元。
(九)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一是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各类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深入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开展巾帼新职业技能培训500人次、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政策,推动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万元以上。
二是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促进脱贫群众和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做好参保扩面工作,确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强化重点群体权益保障,完善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率达到100%,及时调整特困人员等群体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启动建设大兴农村公益性公墓,加快建设璧南片区城市公益性公墓及三合、广普农村公益性公墓。
三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完成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票决通过的重点民生实事。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深化集团化办学,创新推动教育综合评价改革,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9%以上。落实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全面投用璧山巴蜀中学,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巩固在92.8%以上。实施职业教育“双高”“双优”领航计划,支持重庆中医药学院二期建设、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职教中心新校区完成主体建设。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中国璧山行动,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市级试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推进中医院新院区建设和“三级”创建。用心服务“一老一小”,大力推动养老机构民办公助、公建民营,提档升级镇街敬老院,持续实施适老化改造项目;深入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巩固在98.7%以上。
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化创文“四大攻坚”行动,围绕“八大文明”常态化开展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创文工作质效。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档升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利用白深富故居等红色资源,持续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扩大志愿者队伍。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建设重庆市考古标本库房及考古展示中心,加快推进狮子桥牌坊等4个文保修缮工程,完成烈士陵园改造项目。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新增1个24小时城市书房,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公益+市场”改革。传承城市记忆,做好《璧山历史文物图谱》等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支持《伊莎白与兴隆场》《凤起璧山》等书籍影片出版发行;参加第九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积极发扬微刻、正则绣等非遗技艺。接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璧山马拉松、全民健身运动会、乡村村晚等活动,举办“百姓大舞台”、流动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500场以上,推广“书香璧山”等阅读活动,推动全民艺术培训普及。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化乡村游、研学游等精品路线5条,加快推进茅莱仙境生态文旅项目,引进一批精品民宿、餐饮企业,建成节点性景观5处,投用潮玩主题市集,创建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个。精心塑造“璧山好礼”品牌,开发系列旅游文创产品。
(十)坚持底线思维、红线意识,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从严管控各类风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应急管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璧山。
一是全力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充分挖掘财税增收潜力,力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严格落实“1+12”化债工作方案,持续开展清欠专项行动,稳妥有序推进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和政府投资项目分类管控,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统筹做好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化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银行业不良率保持在1%以下。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秩序,推动“两久”项目动态处置,全面完成“保交楼”交付任务。严格落实“两金三制”,持续巩固根治欠薪成果。
二是全力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力推进耕地恢复补足,完成撂荒地综合整治市级任务,严守38.89万亩耕地保有量和31.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4万亩,推广示范优质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5000亩。建好1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6.88万吨,完成全区粮食生产及储备粮任务。有效保障能源安全,启动220千伏天河、110千伏福禄输变电项目,投用110千伏凤凰至璧山、35千伏正兴输变电项目。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科学开发可再生能源。
三是全力推进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强化工贸、交通、消防、建设施工、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推进燃气油气安全专项整治,常态化推进违法建设整治,对非经营性自建房隐患排查一起、处置一起,坚决防范和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扎实做好高温汛期等重点时段自然灾害防治,坚决杜绝因灾亡人事件。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升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全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全国第二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化“双网格化”基层治理模式,推动“三级院坝会”进厂区、进小区、进院坝,扎实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劳资社保等重点领域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矛盾纠纷排查基层化解率达到95%以上。强化物业服务领域监管,出台物业管理实施细则。常态化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实施“家校社共育”五项行动,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全面推进全民反诈,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