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保政策 » 环境治理 » 正文

广东汕尾市:2024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汕尾样板

日期:2024-03-15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4
03/15
15:5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生活垃圾 污水处理 大气治理

国际能源网获悉,近日,广东汕尾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发布。

内容提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应对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重点时段臭氧污染防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深入推进东溪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持续加强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品清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遮浪港等美丽海湾建设。大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效能。

加快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同步提升生态碳汇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能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全面推广碳普惠,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碳普惠。

加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运行监管,持续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快推进陆丰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和海丰县城第三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垃圾收集(打捞)转运体系,加强水体日常管护和常态化水质检测。

全文如下:

汕尾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年1月13日在汕尾市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汕尾市政协副主席、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永坚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围绕市委八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走在前列”总目标为统领,聚焦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生态建设,全面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良好。

(一)坚持稳中有进,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2023年以来,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发展形势,全市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全力抓住全省产业有序转移等发展政策机遇,实施“优势产业”“兴海强市”“四数联动”等示范工程,有效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财政等重要领域风险,全市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30.84亿元,增长5.0%。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0.93亿元,增长5.0%。工业生产有所放缓,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78亿元,下降12.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缩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2.67亿元,下降3.3%。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45亿元,增长3.2%。外贸进出口持续向好,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06.3亿元,增长27.5%。财政收入稳健运行,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51亿元,增长8.5%。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57元,增长6.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95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41元,增长7.1%。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2%。

表1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坚持“深度融湾”,融入“双区”基础进一步夯实。

加强规划联动衔接。深化与深圳对口帮扶协作,印发《深圳市与汕尾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全国首部“飞出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正式实施,“特区”“老区”两地合作更加深入。加快推进光明区-市城区、罗湖区-陆丰市、龙岗区-海丰县、坪山区-陆河县结对帮扶,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接,加深各地与对应深圳辖区在园区共建、设施建设等方面沟通交流。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广汕、汕汕铁路和兴汕高速二期建成通车,汕尾正式迈进融湾“1小时交通圈”。深汕西改扩建全线隧道贯通,揭普惠高速南延线加快建设。龙汕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规划研究论证工作稳步开展。物流港口建设加快提速,汕尾新港区白沙湖作业区公用码头动工建设。与深圳港集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汕尾新港与深圳港协同规划、互补共生。汕尾综合物流产业园项目一期市政基础设施及冷链物流区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不断深化产业协作。抢抓全省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政策契机,加快“1+1+3”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聚力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争取到省财政支持主平台建设资金1.8亿元,已安排专项债资金11.83亿元,承接国内外及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项目43个。推进深汕合作拓展区建设,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配套基地。会同深圳市成立合作园区管委会,《深圳市-汕尾市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规划建设方案》印发实施。畅通资源开放共享。签订《汕尾市人民政府 深圳证券交易所助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助推深交所设立汕尾服务基地。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出台实施《汕尾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引进硕博士478人、大学生1.2万人。加快提升双区“菜篮子”供应能力,新增14款汕尾优质农产品入选“圳品”,6家汕尾农场入选“深圳农场”创建名单。推进营商环境“软联通”。我市跻身2023年省营商环境评价粤东西北前三名。与深圳创新上线“大湾区·视频办”异地收件平台,1048项事项实现在深圳异地无差别办理,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深汕零距离”。5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水电气网”报装实现一次联办,年纳税缴费时间压缩至80小时以内。推出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取”等惠企服务,企业开办全流程1环节、0成本、0.5个工作日办结。

(三)坚持制造业当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产业平台承载力不断增强。六大“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78.64亿元。现有项目388个,在建项目121个,建成投产项目174个。引进万洋众创城、海迪时尚美都等社会资本参与标准厂房建设,汕湾一号超级工厂等项目破土动工,全市新增标准厂房27.09万平方米。汕尾新区产业转移集聚地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信利六代线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康源、诺思特等7个产业链项目落地投产。海洋装备制造业加速壮大,明阳汕尾海洋能源装备制造临港产业园落户红海湾,港口调规、用海论证和征地等工作加快推进。加快推动陆丰临港产业园纳入省级产业园区管理,已基本完成扩园申报程序。电力能源产业全面发展,装机容量达917万千瓦。陆丰核电5、6号机组,陆河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陆河吉溪抽水蓄能电站、华电汇宁华侨管理区电化学储能电站、陆丰核电1、2号机组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新轻奢产业焕发新活力,海丰首饰产业环保集聚区、海迪时尚美都加快建设,20家首饰企业已投产运营。“兴海强市”工程全面实施。全市初步规划20片海洋牧场选址,共775.05平方公里。优化用海审批流程,推行“拿海即开工”。华润汕尾江牡岛零碳、中广核(陆丰)风渔融合2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及陆丰现代海洋渔业种业产业园等“破海动工”,实现汕尾深远海养殖零突破。依托汕尾(马宫)等渔港经济区建设,布局发展华润加工产业园。海上风电蓬勃发展,积极打造汕尾(国际)绿电创新示范基地,已建成海上风电140万千瓦。红海湾三、四、五海上风电项目获得核准,红海湾六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前各项前期工作“抢先”推进,国管海域粤东海上风电基地1-1、1-2、1-3、1-4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创新驱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我市“国字号”载体取得零突破。全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0家、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含众创空间)31家。充分发挥汕尾创新岛(深圳)作用,服务汕尾企业在深圳设立创新中心,完成企业注册落地汕尾的创新团队27支,引进科技研发人才121人,实现金葵花等科技成果在汕尾转化。推进红海湾实验室建设,布局海上风电“卡脖子”攻关科研项目。

(四)坚持扩大内需,市场活力加速迸发。

消费需求加快提振。挖掘大宗商品市场消费潜力,举办家居促消费、汽车消费节等大型消费活动,带动汽车消费1.4亿元、家电消费985万元。借助广汕铁路开通契机,打响“坐着高铁来赶海”品牌,吸引游客在周末、节假日期间驻汕游玩,持续带动文化旅游、餐饮服务、住宿等消费,实现旅游总收入168.66亿元,增长151.4%;全市过夜游客人数2022.81万人次,增长315.2%。县域商业体系加快建设,市城区、海丰县获批2023年国家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增强房地产市场信心,落实“认房不认贷”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进一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2023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30.93万平方米。有效投资继续扩大。373项市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6.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7.1%;已开工项目87项,投产项目67项。59项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4.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0.9%。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撬动投资有效增长,获取专项债资金97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2.2亿元;

获得第一、二批增发国债资金4.36亿元,项目涉及水利、排水防涝、高标准农田等重大领域。“五外联动”扎实推进。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对全市30家重点外贸企业实行“一对一”日调度挂点服务。助力企业外出抢订单,发动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展会活动,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提升通关服务,小漠港-香港港外贸集装箱航线顺利首航。大力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新增锂电池出口约53.3亿元。推动加工贸易提质升级,获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加快打造自贸区汕尾联动发展区,落实复制推广事项33个,创新推出“智税微厅”“企业投资项目全代办”等服务品牌。与南沙、前海、横琴片区签署发展合作倡议,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全力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出跨境电商无票免税系统,培育4家亿元以上跨境电商企业,吸引365家企业入驻园区,出口规模达17亿元,不断壮大跨境电商产业链。围绕“边申报、边建设、边招商”,着力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完成红海湾临港片区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审批。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着力推进招大引强,引进震雄精密制造、中奕金属新材料等一批超5亿元产业项目。举办海洋经济产业大会、产业发展大会等招商推介活动,吸引更多项目、资金等乡贤资源回流汕尾,签约产业项目86个,计划投资总额达1349.8亿元。建立贯通市县镇的招商引资项目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引进全程可视化、智慧化。

(五)坚持提质扩容,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发展空间优化提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推进城镇空间紧凑集约发展,调整优化城镇开发边界235.93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空间73平方公里。城市交通设施更加完整。“15分钟高速圈”加快构建,陆惠高速陆河段、潮惠高速海城互通、广东省滨海旅游公路马宫至鲘门跨海大桥等前期研究工作加快推进,积极谋划城区、海丰与深汕特别合作区连接通道。建成工业大道西、海滨大道主路西段等12段市政道路,打通永昌街等3条断头路。持续缓解“停车难”问题,新建改造公共停车场20个,新增停车位3361个。公交便利度持续提升,新增、优化和延伸公交线路,全市开通公交线路129条、公交车辆1105辆。城市环境品质不断改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完善,新建改造城镇生活污水管网127公里。市东部水质净化厂正式运营,新增市区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建成奎山湖(河)周边雨污水整治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工程,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成效持续巩固。完成深汕中心医院周边绿地公园建设,建成奎山河、朝阳等10处口袋公园。城市更新加速优化。提升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完成21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15个。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800个,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优化拓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累计建成充电站220座、充电桩1591个,全市54个镇街充电设施覆盖率100%。“韧性城市”深入推进。增强供水供气保障能力,建成海丰深燃LNG气化站设施改造等4个天然气项目,更新改造9.65公里城市燃气老化管道、11.4公里市政供水管道和1.26公里排水管道。强化城市内涝治理,完成市区莲塘村内涝点整治,市中心城区地下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和内涝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加强防火防灾防汛能力,全市安全生产得到有效保障。

(六)坚持协调发展,“百千万工程”成效初现。

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海丰县入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海丰县海城镇入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城区晨洲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陆河县和陆丰市碣石镇等3个镇、东涌镇品清村等60个村上榜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明珠一号”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加快美丽圩镇建设,建成“七个一”项目267个。成立总规模达60亿元的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基金。乡村振兴示范带成果巩固提升。推动出台《汕尾市乡村振兴示范带条例》,为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提供法规支撑。已规划建设3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线路总长782.4公里,覆盖行政村342个、自然村1269个,沿线建成美丽宜居村272个、精品特色村89个,打造国家3A级以上景区17个。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位列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第1名,实现“五连冠”,陆丰以第一名成绩荣获全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六强”县称号。现代农业产业做优做强。陆丰市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海丰可塘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海丰罗氏沼虾、汕尾冻南鲳鱼等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陆河青梅入选省县域区域公用品牌培优扶强行动名单。大力发展预制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功研发“汕尾粉签”速食产品。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探索海丰县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碣石镇、河口镇省级城乡融合发展中心镇试点发展路径,“海丰县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典型经验获省发展改革委推广。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城镇化建设,制定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县城城镇化建设方案。“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全市2974个自然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2048个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村以上标准。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1802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陆丰市、海丰县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加强乡村治理,成功创建乡村治理省级以上示范镇11个、示范村12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3个。

(七)坚持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动能有效激活。

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优化升级数字政府2.0,创新打造企业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i汕尾·爱生活”等服务平台。我市获评国务院电子政务办“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工作试点城市。城区、陆丰、海丰、陆河实现政务服务“四统一”,“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实现全市镇村全覆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推进。我市首部农村建房领域地方性法规《汕尾市农村建房条例》正式实施。全市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新增流转1.54万亩,累计流转91.62万亩,流转率达66.3%。率先开展“股票田”改革试点,衍生出“股票宅”“股票树”等多种股份合作模式。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新增认定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消除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集体109个。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加快实施《汕尾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行动实施方案以及问题清单、政策清单、品牌清单、时间清单,进一步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加快盘活国有资本资源。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不含盐业公司土地等资产)104.96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12.36亿元、利润总额盈利3864万元。盘活可利用土地、房产等资源,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加强与央企省企合作,市投控公司与央企省企组成联合体成功中标汕尾市文化中心(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等工程,推动国有资本积极有效参与城市建设。

(八)坚持绿色发展,“绿美汕尾”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绿美汕尾品牌继续擦亮。陆丰市获“岭南滨海生态城”国字号招牌,陆丰市陂洋镇入选省首批森林城镇,品清湖、金町湾获评“岭南生态气候标志”省级称号。发动社会各界认捐认种苗木13.2万株,累计筹集社会力量认捐资金1.93亿元。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全面完成林分优化8.7万亩、新造林抚育11.3万亩。强化生态修复,完成火烧迹地复绿4300亩、受损弃置地修复2339亩,生态修复率98.5%。加快公路景观提升,完成公路绿化及养护提升132.3公里、万里碧道47公里。污染防治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我市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2.31、PM2.5年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AQI达标率98.6%,其中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5个国考断面和4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继续保持100%。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均实现辖区内无害化焚烧处置,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汕尾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路径,陆河县成功纳入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率先完成7镇37村林业碳普惠项目,成功售出11.51万吨CO2当量。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新建绿色建筑竣工面积182.02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竣工面积的98.3%。鼓励绿色出行,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占全市公交车的100%。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现电动汽车保有量9414辆。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宣传,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提高人民群众环保低碳生活意识。

(九)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持续增强。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创新打造就业服务便民点、就业驿站、高层次人才促进产业发展服务站、招聘夜市、善美集市和零工市场等“一点两站三市”就业服务平台,其中高层次人才促进产业发展服务站建成投运。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全市受理就业创业扶持资金补贴申领超4200万元,惠及1万多人(家)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失业再就业1.9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千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6%。打好“1336”教育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新改扩建15所公办幼儿园、1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所高中阶段学校,新增学位1.7万个。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一期完成投资26.85亿元,二期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全市引进教师1445人,其中研究生80名。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学科区域教研活动130场,参与教师人数达6800人次。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提升。深汕中医医院开工建设,填补了我市市级公立医院中医医院的空白。完成汕尾逸挥基金医院“五大救治中心”一体化建设,深汕中心医院获批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基地。成立以深汕中心医院为优势医院、6家市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为合作医院的肿瘤专科联盟,推进肿瘤日间化疗中心同质化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40家,海丰县梅陇镇等11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文体事业全面发展。陆河螺洞世外梅园旅游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汕尾市保利金町湾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发布汕尾十大精品旅游线路,“智旅汕尾”智慧旅游平台正式开通。汕尾市文化中心开工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部向群众免费开放。举办汕尾市第三届职工运动会、百公里绿美骑行活动等体育赛事活动,营造全民健身氛围。社会兜底保障持续加强。提高困难群众救助补助保障水平,我市城镇低保标准超过省三类地区标准,城镇低保补差水平超过省二类地区标准,农村低保补差水平接近省三类地区标准。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推进市福利中心、陆丰市颐养园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县级福利机构建设全覆盖。加强医疗救助托底,全市医疗救助基金支出2.01亿元,有效减轻救助对象医疗负担。

一年来,我们全力落实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努力以工作的确定性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创新驱动、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安全保障等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持续改善,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部分经济指标未能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预期性指标方面,三年新冠疫情防控顺利转段,经济整体呈现恢复性增长,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加快。从主要产业指标来看,农业现代产业园布局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速推进,农业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长。“两高三新”主导产业持续拓展,但传统产业经营困难较多,停产面扩大,规上工业运行总体下滑。“评定分离”制度加快实施,本地建筑企业业务量提振,建筑业总产值快速增长。从三大需求指标来看,投资受到海上风电、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房地产开发投资预期偏弱等因素影响,增速未达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受汽车消费下滑、限上商贸企业规模较小制约。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迅猛,达到全年目标任务。总体而言,在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的共同努力下,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不及预期,但仍保持较好增长势头,经济发展结构持续优化,质量进一步提升,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贵成绩。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创新驱动指标完成较好,均超年度目标;就业、物价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民生指标均可实现年度目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约束性指标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汕尾(国际)绿电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碳排放水平持续降低,但因单位GDP能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口径调整,目前暂无法提供数据,不作评定。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绿美汕尾建设火热进行,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城市PM2.5平均浓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全力抓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耕地保有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省下达目标。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2024年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

从国内外形势看,国内外市场预期不振,全球产业形势面临重塑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国内疫情防控顺利转段,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从省内看,全省产业转移、“百千万工程”、深圳对口帮扶协作等多重利好政策叠加,机遇不断涌现。从我市看,我市经济发展总体稳中有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一定提升,农业、建筑业、规上服务业、金融信贷等行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消费、房地产等需求疲软、科技创新不足、工业下行压力增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下来,我们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克服困难和问题,增强信心和底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二)总体要求。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汕尾转型突破、竞标争先的攻坚之年,谋划好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工作至关重要。全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深化实施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坚持走好“海洋强市、融湾先行”之路,着力开展“高质量发展重点攻坚年”行动。同时还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升,积极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兜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三)主要目标。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2023年全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内外环境与趋势,建议2024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进出口总额增长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控制在3.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3.5‰;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主要考虑2024年市场预期、需求等逐步恢复常态化增长,同时与我市“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为更好实现“走在前列”总目标要求,我市应自觉加压,努力跑出成绩。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主要考虑我市坚持制造业当家,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企业订单充足,企业营收将保持增长趋势,推动规上工业回升复苏。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主要考虑我市汕尾电厂二期5、6号机组等重点项目将进入主投资期,加上专项债、国债等资金政策支撑,有利于保持投资平稳增长势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主要考虑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市场空间和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加之广汕、汕汕铁路开通效应,商贸、住宿、餐饮、旅游等需求日益旺盛。

——进出口总额增长4.5%。主要考虑三大对外开放平台效益加快凸显,积极帮助企业参与“广交会”等展会外出抢订单,外贸有条件保持增长。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为实现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深度实施融湾建设,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叠加利用好国家各种政策,加快推进省产业有序转移“1+14”政策落地落实。高标准建设“1+1+3”产业承接平台,制定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扶持政策。着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完善主平台“管委会+开发公司”管理架构。提升主平台产业承载能力,加快科技孵化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拓宽铁路北上通道,加快龙川至汕尾铁路规划前期工作。力保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稳步推进揭普惠高速南延线建设。加快潮惠高速海城互通前期工作,推进滨海旅游公路品清湖南岸段等一批国、省道公路建设。全面铺开汕尾新港区白沙湖作业区公用码头建设,开工建设陆丰甲湖湾3、4号机组配套码头。加快汕尾综合物流园区前期工作,力争2024年动工建设。深化与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构建长效交流机制,落实好帮扶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深汕合作拓展区建设,推进天星湖片区城镇开发边界内4.5平方公里土地征收,提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开发公司加快完成组建并实体化运作。聚焦“两高三新”产业集群和深圳“20+8”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建立深汕产业转移项目库。推进光明区-市城区、罗湖区-陆丰市、龙岗区-海丰县、坪山区-陆河县合作共建,明确深汕双方合作模式、产出分配等事宜。强化融湾软联通。深化与“双区”各项规划对接,对标优化完善我市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加强与大湾区在教育、医疗、人才队伍等方面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支持大湾区有实力企业到汕尾参与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投资建设,争取“双区”尤其是深圳的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到汕尾设立分支机构。学习大湾区先进改革经验,加强深汕两地“数字政府”建设成果共享和交流合作。

(二)推进产业强擎攻坚,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

建强做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康源半导体产业园,推进信利六代线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动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推进陆丰临港产业园拓能等项目建设,加快谋划启动红海湾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打造产业链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力能源产业,加快陆丰核电5、6号机组,陆河抽水蓄能电站、甲湖湾电厂3、4号机组,汕尾电厂二期5、6号机组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聚力推进产业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推动汕湾一号超级工厂、海丰产业园生态科技城四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全市产业园区投入开发建设资金40亿元。争取陆丰临港产业园、三甲五金产业园纳入省级产业园区,加快推进海丰产业园、陆河产业园扩园建设。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拓展现有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强市。全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快华润汕尾江牡岛零碳、中广核(陆丰)风渔融合2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湖东平安渔港、遮浪渔港综合管理试点项目建设,打造以马宫、甲子渔港为核心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写好“汕尾一条鱼”文章。积极打造汕尾(国际)绿电创新示范基地,推动红海湾三、四、五等海上风电开工建设,加快红海湾六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重塑计划,推动服装服饰、珠宝首饰、日用化妆品产业融入个性、时尚等新元素,全面提升汕尾品牌影响力。支持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参与国际、国家以及行业标准制修订,提升行业话语权。推动华侨管理区鑫亚数字结算总部平台等数字产业项目落地建设,谋划建设品清湖新区数字园区,培育重点优势或特色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试点。精准有效推进招商引资。围绕“两高三新”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企业。依托“湾区总部基地”,吸引北京、上海、深圳的央企、国企总部来汕投资。全力融入深圳国际交流网络,深入对接深圳投资促进、外事、贸易促进等部门,借助深圳国际交流资源优势,从深圳66个友好交流城市、24个友好城市中筛选出与我市产业适配的城市清单,联合开展对外招商推介活动。

(三)持续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持续释放消费需求潜力。打造“山海湖城·尽汕美——汕尾领鲜节”城市促消费品牌,聚集“夜经济”“假日经济”,适时举办促消费主题活动,营造浓厚消费氛围。鼓励扩大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不断拉动消费需求增长。大力推进游客集散中心和商业步行街等服务配套建设,积极打造汕尾美食街(区)。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推进367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争取更多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推动一批打基础、固根本、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上马建设。落实“1+5+X”问题协调处置机制和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机制,破解各类资源要素紧缺难题,加快推进品清湖南岸段、省道510线陆丰市河西至西南段、国道G236线汕尾城区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摸清新开工项目用地用林等要素需求。加快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落实好“认房不认贷”等房地产支持政策,动态优化调整贷款政策,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宣传推介和企业服务,引导潜在购房需求释放,鼓励房地产企业加大在本地开发投资和销售。确保2024年全面完成“保交楼”,持续稳定房地产市场。积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深入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电商、物流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建设,升级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打造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电商品牌5个。

(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赋能,激活发展新生动力。

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重点推进申报国家高新区,加强高新区各项创新指标建设。持续推进恒伟烨等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天贸新能源等企业申报市级研发平台。推进红海湾实验室、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培育力度,畅通在孵企业融资渠道,集聚科技资源,建成成熟孵化育成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提升。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技术创新企业,不断深化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加强科技项目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科技人才智力支撑。依托汕尾创新岛(深圳)人才中心,探索建立“人才飞地”“离岸人才中心”。用好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等资源,打造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载体。深化实施“万名大学生招引工程”,鼓励企业自主引育优秀毕业生,大力引进培育产业人才、工程师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汕尾高新区加快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特色主平台,推动全市优势及传统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25家工业企业“上线用云、用数赋智”。大力培育5G、大数据及超高清视频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力争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五)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塑造“魅力汕尾”。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规划,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强化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监督,完成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村庄规划优化提升,创新编制镇村集成试点规划。推动建设星河大道(南段)等18条市政道路,打通四马路、海港路等10条断头路。加快建成华师附中等2座人行天桥,启动信利电子厂人行天桥建设。加快城市更新提质。推进城市公园建设,加快汕尾市苗圃园(科研基地)一期建设,升级改造玉台山慈云公园、海滨公园。动工改造16个城镇老旧小区,不断更新城市面貌。推进汕尾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强5G网络、千兆光网、云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巩固完善“双千兆”网络体系。加强城市安全韧性。加强城市内涝治理,推进市中心城区地下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建设。启动市区地下综合管廊(沟)升级改造,不断提高管线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燃气安全保障,推进26公里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加强自建房安全整治,持续推进违法建设治理。做实做细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坚决守牢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底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做好广汕、汕汕铁路开通“后半篇文章”,完善酒店、民宿等文旅配套设施建设,策划举办“周末游汕尾”“渔系列”美食文化等大型文化品牌活动,不断增强汕尾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冬养汕尾”生态旅游品牌,支持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打造汕尾旅游手信品牌。推进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集散中心等。

(六)深入推进“头号工程”争先进位攻坚,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布局。

深入实施“明珠”系列工程。全力打响“明珠”系列品牌,聚焦城乡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绿美生态建设三项重点工作集中攻坚,以乡村振兴示范带10个“连带成片”示范区为切入口,以点带面打造“百千万”汕尾特色品牌,推动“明珠一号”攻坚行动取得进一步成效。开展“明珠二号”攻坚行动,聚焦新型工业化、招商引资、农文旅融合、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纵深推进“双百行动”,以“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共建一批合作典范。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推动创建海丰城东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城区红草等8个农业大镇,做强甘薯、丝苗米、生猪、荔枝等主导优势农产品,加快陆丰黄牛、海丰莲花山茶、城区晨洲蚝、陆河油柑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构建涵盖全环节的优质丝苗米标准体系,打造“广东香米汕尾丝苗”公共品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普及农业优良品种和优良新技术。培育壮大预制菜产业,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强化粮食物资保障,落实省下达保底增储计划19万吨。大力推进“和美乡村”。推进10个美丽圩镇示范镇(街)建设,以推进“七个一”建设为重点,全面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长长久久”的美丽圩镇。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和垃圾“三大革命”,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村庄绿化美化,推动“三清三拆三整治”再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动新一轮村内道路硬底化。加快提升农房风貌,推进陆河县省级农房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动海丰县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地区建设,有序推进碣石镇、河口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改革,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坚持“一县一策”,加快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县城城镇化建设方案出台。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推进“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村企结对共建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培育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使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条分享更多收益。

(七)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着力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实施“四数联动”示范工程,全力抓好数字政府2.0建设。强化粤系列、“i汕尾·爱生活”等重点平台建设,推动汕尾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落地。深化“六个通办”,4级事项办理标准实现100%统一,推进“不见面审批”再优化,高频服务事项“立等可取”。拓展“试行投标保证金企业信用承诺函”“信用+电水气有线电视网一次办”“信用+电子保函”等“信易+”服务场景,深化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标“评定分离”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率保持在65%以上,非难点村组确权证书颁发率达100%。实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全流程线上交易。优化宅基地线上申请审批,简化原址翻建审批流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村职业经理人,探索开拓新型经营模式。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一方案、四清单”形式,抓好抓实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五大要素改革创新,鼓励基层改革探索,及时总结推广改革典型案例、成效,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创新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畅通中小微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深化“政银担”“政银保”体系建设。全力培育企业上市,积极招引外部拟上市企业,争取企业上市工作取得突破。充分利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到市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提升项目审批流程,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全代办服务向县区延伸。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贸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外出抢订单。加强汕尾联动发展区与南沙、前海、横琴自贸试验区片区产业联动,创新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制度改革。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汕尾市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建设,探索无票流通、珠宝饰品合规进出口等制度,打造全球跨境电商珠宝首饰产业集群。力争国家支持汕尾优先设立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土地收储、项目招引等工作。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汕尾样板。

全力推进“绿美汕尾”生态建设。着力推进全市“7+20”示范点(带)建设,谋划打造五条“百千万+绿美+文旅+乡村振兴+红色文化+富民产业等”绿美综合示范带。强化森林植被修复,加快对重点区域山体生态修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护林,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创新发展“林场+企业”林业发展模式,大力开发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碳汇交易、自然教育等资源。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支持在林权管理、森林经营、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应对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重点时段臭氧污染防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深入推进东溪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持续加强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品清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遮浪港等美丽海湾建设。大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同步提升生态碳汇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能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全面推广碳普惠,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碳普惠。倡导绿色出行,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强充电桩、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运行监管,持续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快推进陆丰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和海丰县城第三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垃圾收集(打捞)转运体系,加强水体日常管护和常态化水质检测。

(九)实施民生事业补短提质攻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全力稳就业促收入。落实落细“稳就业十六条”,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优化企业用工需求服务,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优质、高效的供需交流平台。深入实施“三项工程”,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优化学校布局,因地制宜推进生源极少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巩固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效,提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加快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二期、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扩建(新校区)、市深汕中心学校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乡镇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寄宿制学校等“三所学校”建设,力促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深汕中心医院二期、深汕中医医院等建设,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实施以深汕中心医院为首的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紧密型帮扶,促进优质医疗服务向薄弱地区延伸。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支持陆河县打造医共体和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加强12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推动全市5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25%达到推荐标准。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80%。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鼓励和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持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推进“一老一小”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市福利中心养老、儿童福利工程规划建设,推动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全省中等水平。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推进市文化中心建设,完善县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设施,加快拓宽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深入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承人队伍培养,加大“四戏一歌”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广泛开展马拉松等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市全民健身中心(室内综合馆)建设,加快健全城乡15分钟健身圈。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