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自2017年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后,宜春市坚持高位推动、广泛发动、上下联动、示范带动、考核促动,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无废”建设模式。为弥补厨余垃圾末端处置的短板弱项,更好地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宜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投资约3.14亿元的生活垃圾分类转运及综合处理项目落地。该项目以市场化运营方式承担我市中心城区及袁州区周边乡镇餐厨垃圾和地沟油的收集、运输、处理环节和中心城区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园林垃圾的分类转运与集中处理。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匠心打造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建成后,它具备日处理餐厨垃圾100吨、厨余垃圾200吨、大件垃圾5吨、园林垃圾2吨、地沟油20吨的能力,可实现多类垃圾的集中高效处置。
二是科学规划四座垃圾分类转运中心。依据城市人口流动与发展布局,确保资源的精准投入与高效利用。一期先建城南、城西、城北三座,二期待城东城市规模扩大后,再行建设城东站。
(二)项目运行
一是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自2022年6月底投入运行以来,成效显著。中心城区厨余垃圾日均处理量约达160吨,其中餐厨垃圾约55吨,已成功签约900余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精心规划13条收运线路,投放1900余个餐厨垃圾收集桶,收运网络不断拓展完善。
二是城北、城西、城南垃圾分类转运站在2022—2023年陆续投产运行,城北站日均转运量130吨,各转运站高效协作,确保垃圾转运流畅有序。
(三)工作成效
一是收运精准化,迈向“无废”第一步。为餐厨、厨余、大件、园林垃圾量身定制专门收运体系,从源头实现精准分类收集,避免垃圾混装混运,为后续的“无废”处理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工艺精细化,解锁资源循环密码。各类垃圾采用精细化处理工艺。如餐厨垃圾采用分选破碎+制浆+厌氧发酵+污水处理+沼气利用工艺,厨余垃圾运用生物质萃取+萃取液厌氧发酵+污水处理+沼气利用工艺,大件垃圾经拆解破碎后,可回收物进入再生资源利用系统,园林垃圾经高效破碎后进入发酵系统。各工艺环环相扣,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与残渣的妥善处理,推动垃圾在处理过程中不断循环转化,减少废弃物排放。
三是协同高效化,激发“无废”新动能。多种垃圾处理流程深度协同,餐厨垃圾预处理后的有机质厌氧发酵产沼气用于发电供暖,油脂类物质可作为石油替代品;厨余垃圾萃取物协同处理产沼气和粗油脂;大件、园林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残渣统一焚烧发电,全方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彰显“无废”理念下资源整合的强大魅力。
四是环保无害化,守护城市生态净土。以高标准构建污水处理与恶臭气体处理系统。污水经生化加膜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恶臭气体依据浓度差异分别采用两级化学洗涤加生物滤池并备用有光催化氧化功能(高浓度)与两级化学洗涤和催化氧化(低浓度)工艺处理,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有效杜绝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为城市生态环境筑牢安全防线。
三、推广价值
精准管控,夯实“无废”根基。创新的收运方式细分策略,确保垃圾从产生源头到终端处置的全程精准管理,为垃圾资源化利用创造良好开端,是构建“无废”城市的关键环节。
科学处理,推动资源循环。精细化处理工艺为各类垃圾提供科学高效的处理方案,显著降低垃圾填埋与焚烧带来的环境压力,有力促进资源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再生,是“无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
整合增效,释放资源潜能。协同处理模式成功整合各类垃圾处理技术,实现垃圾的多元价值转化,如沼气发电、油脂提纯等,大幅提高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与资源开发潜力,为“无废”城市建设注入经济活力。
绿色保障,助力城市永续。环保无害化处理体系有效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难题,严格遵循国家排放要求,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与重要使命。宜春的这一项目为其他城市在“无废”建设进程中的技术创新、高效管理、环保实践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