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制造业重镇,佛山市顺德区以“工业立区”为根基,在“双碳”目标与“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探索出一条以工业为核心、多领域协同的绿色发展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引领、工业闭环管理、多领域协同治理、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智慧化监管赋能五大模式,顺德不仅破解了工业固体废物治理难题,更培育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生态,为工业型“无废县区”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顶层设计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重塑产业绿色基因
在“无废”建设工作中,顺德区先行先试,先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与提质增效方案,是广东省第一批印发“无废城市”试点方案的区县之一。
从政策上赋能,顺德区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持,配套“数字贷”金融支持,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24年,顺德“数字贷”备案金额累计超50亿元,已发放贷款超18亿元。在家电和装备等方向培育了一批数字化产业集群牵引单位,美的等龙头企业通过自身数字化转型,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改造。
搭建绿色产业—银企融资对接桥梁。顺德农商银行推出支持拥有环境效益客户的“权贷通”、支持碳排放权交易的“质押贷款”、碳账户与绿色供应链相结合的“绿色碳链通”、支持采购太阳能光伏设备的“光伏贷”、支持技术改造的“绿色转型升级贷”、支持企业设备绿色升级的“绿色设备贷”等产品,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
同时,顺德区大力支持企业、科研机构根据自身发展和应用需求,开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快速鉴别等关键技术攻关。
工业闭环管理
“四步走”实现全链条治理
在源头上,顺德区推进绿色制造,实现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完善中间收运网络,破解“小散乱”难题;提升终端处置能力,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齐头并进;示范创建引领,以点带面辐射全域“无废”建设。
在工业领域,顺德区通过源头、中间、终端、示范等“四步走”的策略,打造工业固废的闭环管理,实现全链条的治理样板。
在源头减量上
以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为例,两家企业从重新设计(源头减量)、重复利用(减量化)、减少填埋(回收利用)等环节入手,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减量2000多吨/年。
在收运环节
顺德探索推动一般工业固废“物业化管理”,聘请资质公司对园区内进驻企业进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清理转运及规范化处置,有效杜绝固体废物违法倾倒、堆放现象。
在终端环节提升处置能力
广东顺控环境投资有限公司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协同掺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项目正逐步增加掺烧比例,区内低价可焚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出路得到进一步扩充。
以示范创建为引领
顺德区推动企业落实工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要求,进一步提升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效果与综合利用水平。示范引领下,顺德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成效显著,有10家企业连续三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定维持在80%以上。
多领域协同
“无废”理念贯穿
生活、农业、建筑、文化
从工业到生活,再到农业、建筑业,顺德区“无废”建设正在逐步贯穿多个领域。
实现生活垃圾从分类到资源化的全链条革命。顺德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前端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中端搭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终端提升生活垃圾利用处置能力,逐步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
建筑垃圾近年来也成为固废监管的一个重点,顺德区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应用,合理布设建筑垃圾中转场,并提升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能力,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6.17%。
在农业方面,顺德区积极推动农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以“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为主要模式的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及农膜回收处理体系,探索开展动物诊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体系建设。
在市政污泥100%无害化处置基础上,对河道、管网底泥实现全过程监管与无害化处置。底泥从接收到余土(砂)出场消纳全链条实现了四方衔接、联证联签,另有监理单位对底泥处置全过程监控留痕,实现全过程可视化可溯源。陈村水环境可再生资源处理站产生的底泥,经处理后用于建筑回填、路基回填和园林绿化,实现清淤底泥就地就近集中处理。
引导全民参与,顺德区积极培育“无废细胞”,2023—2024年全区累计创建119个非工业领域“无废细胞”及工业领域的71家“无废工厂”,涵盖社区、学校、商场、搅拌站、机关事业单位、工业企业等6大领域。通过多源宣传矩阵,推动“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破旧立新
村级工业园改造重塑产业空间
顺德区积极开展村级工业园改造,累计完成土地改造超8万亩,关停、整改落后风险企业超1.2万家。在此基础上,引进机器人、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实行产业负面清单管理,防止淘汰、落后产能重新进入。
建立健全园区环境管理标准体系,打造“后村改时代”环境管理示范园区。2024年,全区评选并授牌10个“顺德区生态环境管理示范园”,获评的园区纳入生态环境管理“白名单”。
数智赋能
智慧监管体系护航“无废”建设
2024年6月,顺德区无人机机场项目初步建成投入试运行,并于11月进入运营服务期。项目在全区10个镇(街道)部署了34个固定式无人值守机场和4台移动式无人机,设置3292个全景点,构建起全视角、全地形、周期性、地毯式覆盖的无人机监管体系。
项目开发运用多种AI算法,已实现垃圾堆积、违规建设等方面疑似问题线索的智能识别。建立无人机作业与数据共享平台,无人机执行飞行任务后,统一采集飞行数据,利用AI进行数据对比、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识别并生成疑似问题线索,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顺德区还开发“顺德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通过上级数据回流、系统对接、手工整理等方式,整合10万多条环评审批、2.9万条排污许可、6万多条信访处理、14000多条移动执法、6万多条固废管理等20多个专题数据,并与污染源进行关联,为现场执法、污染溯源排查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无废城市”建设,顺德区正逐步从“制造大区”走向“绿色强区”,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和技术创新,顺德将为工业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更具示范性的“顺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