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5年12月23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巴黎归来谈气变”中外媒体见面会,请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和地方政府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介绍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情况,并介绍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
[记者]最后时刻有一个词的改动,“Shall”和“Should”的改动,大家也特别关心这个细节,您能不能说一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苏伟]实际上这件事最后秘书处也做了解释,在最后文件准备过程当中发生了技术性错误,如果从谈判的几个过程稿来看,之前一直都是用“Should”这个词,而不是用“Shall”。这个技术性错误也是很关键的,确实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大家可以想像,在巴黎会议最后阶段特别紧张的气氛下,稍微有一点,哪怕一个非常小的技术性的问题,也可能会把整个来之不易的脆弱的平衡打破。实际上“Shall”和“Should”的问题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好在这个问题最后还是得到妥善处理,做出了技术性更正。因为,最后形成文本也是一个各方利益诉求综合平衡的结果,一旦要动哪怕一个字母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会触碰到有些国家的底线。最后阶段有的代表团发现这个问题及时指出来,如果不更正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最终巴黎协定参与的广泛性,个别国家无法接受巴黎协定的文本。
实际上最后的文本也是各方经过巴黎会议艰苦谈判得出的成果,确实不容易。大家也是能够从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往前走的角度,确实需要在巴黎迈出历史性的一步。从大局考虑,确实也是一个技术性错误。当然发展中国家也很欢迎出现这样的错误,发达国家还是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来继续履行他们的承诺,shall是比较“强”的一个词,当然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但确实是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很难接受这个东西,如果发达国家不接受,最后巴黎协定达不成,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最后妥善解决,发展中国家都算理解这件事,虽然更希望法律意味更强的,Shall和Should有差别,但是差别不是那么大。确实是照顾到个别国家的困难,认为它是一个技术性错误,所以做了及时性的更正,在最后危机关头也挽救了巴黎协定,结果让大家还是都非常满意的。关于这两个词的解释就是这么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