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考验的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一把手”对于公众良好环境质量的诉求是否能够满足;考验的是相关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方案的制定是否科学。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发布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为大气污染“寻医问药”,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不容回避的一个事情是: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还没有达到公众的预期。
进入11月,雾霾天气进入高发、频发期。有报道称,在环境保护部对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进行督查时,由道路于扬尘漫天督查组险些找不到方向。事实上,连续三年秋冬季节频繁侵扰的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了公众的生产生活,更是直接给河北这个重工业省份提出一道考题,那就是迷雾的出现是否在于发展方式的“迷路”?
城市的产业畸形拖累的不止是一座城市
不可否认,《大气十条》发布以来,河北省上下开展诸多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污染排放巨大、地理条件不利扩散、对大气污染物管理粗放等几乎是河北几大污染城市长期以来的通病。
不合理的工业结构是河北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这其中,河北经济的第一支柱——钢铁产业一直处于最核心、最敏感的位置。
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较慢,“工业围城”、“一钢独大”等现象在唐山、邯郸等地区的现象尤为突出。
与产业结构直接对应的,是能源结构。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近90%,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气十条》发布后,河北省制定了相应的压钢减煤计划,但是相关人士坦言,原来计划的内容不实,即便按照有关方案执行到位,也难以达到国家明确的压钢减煤目标。
这既影响了城市发展,也给环境治理打来了巨大困难。2013年和2014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相对较差排名中,河北均有7个城市上榜。
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日益成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瓶颈的同时,散煤污染治理工作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保护部近期对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散煤煤质管控情况专项督查显示,河北省唐山、廊坊、保定、沧州4市平均超标率达37.5%。
地方的管理松懈祸害的不止是一个地方
一座城市,一个省份发展方式的“迷失”,影响的是一个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2013年和2014年京津冀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均低于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不是河北一省之事,但河北的任务无疑是最重的。
空气质量背后,是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作为经济支柱的钢铁行业,其“未批先建”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环境保护部2011年对河北省部分地市在建高炉进行检查发现,36个在建钢铁项目中34个项目无环评审批手续,违法比例高达94.4%;在2013年开展的天津、河北钢铁企业摸底调查中,发现12家企业存在未批先建或批建不符等违反环评问题。2015年年初暗查时,河北钢铁集团舞阳钢铁有限公司仍存在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违规、违法现象的出现,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主要官员的认识、态度、作为有直接关系。
2014年以来,环境保护部华北环境保护中心共完成22个城市(区)的环境综合督查工作,并对个别城市“主官”就行约谈,切实推动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落实。从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分析,22个综合督查过的城市(区)中,有21个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优于周边地区。
事实证明,解决了“地方保护”、“地方利益”、“GDP情结”问题,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推进,空气质量也可以改善。
改变到底有多难?
一边是雾霾频繁,迷雾重重,一边是效益低下,经济萎靡。事实证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改变的阻力,一部分原因来自地方党委、政府对于经济下行的担忧。
从影响经济下行的原因看,资源环境并不构成主要因素。据宏观测算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减少了GDP1869亿元,占同期GDP比例为0.12%,影响较小。刚刚实施不久的《大气十条》淘汰落后产能造成GDP减少约1148亿元,占同期比例为0.03%,其中炼钢行业减少812亿元,总体影响较小。
尽管宏观测算的结果反映出部分环境保护措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整体来看,只是在短期内对火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两高一资”行业产生了遏制作用,而对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设备制造业等新型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明显优化了产业结构。
实践证明,借好劲儿,发好力。强力治污对于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负面影响,还可以为经济增长添加动力。今年3月,环境保护部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对山东省临沂市挂牌督办。通过大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临沂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临沂市在公共预算收入、城镇新增就业等方面均有明显增长。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地方实践,都表明加强环境治理,利用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可以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协调共赢,大气环境质量也能够得到改善。
大气污染防治,考验的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一把手”对于公众良好环境质量的诉求是否能够满足;考验的是相关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方案的制定是否科学。不做表面功夫,真的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治霾才能冲出“迷路”,公众才会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