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要求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25%,其中北京市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而环保部也在2013年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所有城市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对应的PM2.5年均浓度限值为35微克/立方米。
现在距离2017年已经不远,三年前设立的PM2.5下降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而这一目标,距离空气质量达标,即PM2.5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又有多长的路要走?
我们先来看看京津冀主要城市去年PM2.5的年均情况。
2015全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多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排名全国靠前,并且都超出了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
为了实现2017年的下降目标和2030年全面达标的规划,京津冀地区需分阶段降低各城市的PM2.5浓度。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了实现2030年空气质量达标(PM2.5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地区都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和调整呢?
根据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发布的《京津冀如何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基于情景分析的京津冀地区PM2.5达标情景研究》报告,要实现京津冀地区城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需要在四个重点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努力,包括产业结构大幅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化,末端控制措施全面实施到位,以及交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产业结构大幅调整,使京津冀地区未来长期发展模式走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高耗能工业产量不再增长或者开始下降,重工业占主导位置的模式在2030年之前实现转型。
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化,使京津冀地区203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从2012年的73.1%下降到30.7%,天然气比例从7.8%上升到28.6%,调入电比例从4.4%上升到15.3%,可再生能源比例从1.1%上升到3.7%。此外,民用散煤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如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或清洁型煤替代煤炭,同时硫含量高于0.6%的煤炭全部禁止使用。
末端控制措施全面实施到位,所有燃煤发电需实现超低排放,钢铁企业全面升级改造安装高效除尘器,烧结机全面安装脱硫设备,脱硫效率不低于85%。此外,全面淘汰中小锅炉及落后炉型,剩余大型锅炉全面开展脱硫、脱硝及除尘升级改造。氨排放管控得到有效加强,畜牧养殖业集约化比例大于70%,化肥施用量得到有效控制,新型肥料缓释和控释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等。
交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至2030年,将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76万辆以内,城市公交承担率达到41%以上,节能小汽车比例达到50%以上,电动汽车比例达到40%以上;天津的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449万辆以内,城市公交承担率达到41%以上,节能小汽车比例达到50%以上,电动汽车比例达到35%以上;河北的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2053万辆以内,城市公交承担率达到36%以上,节能小汽车比例达到50%以上,电动汽车比例达到35%以上。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告诉无界新闻记者,2030年京津冀实现空气质量达标还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我们确实需要说服公众、说服政府,坚守35(微克/立方米)这一底线,也要告诉最高层这一底线通过研究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