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在2016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就智能建筑的标准化及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做了深入剖析和细致解读,给智能建筑行业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如何看待绿色建筑:操作方便才是硬道理
在江亿院士眼中,绿色建筑指未来建筑师、建筑业主等各方面与建筑相关者在建造房屋时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他重申,今后不应该以“奇奇怪怪的建筑”、“高大洋”的建筑为努力目标,而应以绿色为目标,具体就是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并提供优质的室内环境。绿色建筑是所有的建筑应该追求的方向,并非哪座是绿色哪座不绿,而是给出什么是好,什么不好的一个衡量标准。所有新建建筑都要向绿色努力,所有既有建筑也要努力实现绿色改造。
目前,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作为重大研究课题在科技部网站上已经正式给出指南,政府将会拿出十几亿资金来支持这方向的研究内容。其中,第一个指南的课题就是利用实际运行效果对绿色建筑实行后评估的方法研究。江亿院士解释,不能单凭图纸或者听说来判断绿色建筑的星级,而要通过建筑实际运行一两年后,实际考察其耗电量,居住舒适度等指标,最终根据使用效果产生一个清晰的评估,这就是绿色建筑的评估方法。用这种方法指导盖房子就会变得简单得多,也会使建筑更加节能和绿色。
从智能建筑到智慧城市的跨越
在江亿院士看来,智能建筑就是真正能够有智能地、比较好地管理好建筑、运行好建筑,实现高效的运行和管理。比如连空调都没有就不用控制了,而装上空调后能使它在大脑的运行下动起来,就是对已有的安装的各样的设备能够优化地进行控制和管理,而不是因为是智能建筑而什么设备都得装,那就可能把智能建筑的含义弄得太宽太全能了。
针对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江亿院士从改善整个城市运行管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抓手和工具,更主要的是机制、体制要理顺。比如说实施的网格化管理,不是切了好多条条框框。可是我们现在整个城市里管理模式还没到那一步,所以各个部门间的数据都不相容,彼此保密或孤立,这样好些山头不兼容就没法玩大数据从而实现网格化管理。归纳起来,整个城市中各种各样的活动,是以这个城市的房子和街区作为载体来实施,要把搭载在街区上的人的各种活动管理好。
大数据实现建筑、城市的数字化
李克强总理曾表示,“要充分利用当前IT信息技术里的最新成果给它融入到城镇化和建筑里去,这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比如说建筑的数据,自2000年起,当时叫数字城市,后来扩展成数字地球,就是用数字技术将整个城市相关的信息都给定量化地弄清楚,这样才能使我们定量地、清清楚楚地管理城市管理建筑。
以前因为数据获取有限,所以想的东西很难真正全实现。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现在提出,在大数据的视野下,用大数据技术真正实现建筑、城市的数字化,然后在数字化的平台上就可以做好一些定量的、深入的分析管理工作,使得城市更高效更好地为各种活动服务。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初步考虑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城市规划、管理、运行问题,重点解决数据模型、数据库、数据挖掘的事情。
如何解决数据中心能耗偏高的问题
进入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都在大量地建设数据中心,而大型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几乎等同于一个中等城市或者中小城市的耗电总量。为了支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营,甚至会在其周边建设一个电厂,所以数据中心的节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正因如此,国家科技部首批发布的项目里就有专门涉及到了数据中心的节能。
数据节能涉及到设备的配置等诸多问题。江亿院士认为关键是要打破以前传统的框架,根据数据中心的特点来确定数据中心冷却的新模式、新架构。比如说制冷,这栋大楼的标准是7度熟水12度回水,这是对人的感受,而数据中心要求芯片温度不到40度就行,所以此时应该把水温定到12到18度或者15到20度都可以,这样把水温提高,整个制冷机的能耗就会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需要根据数据中心的特点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标准规范,打破现有体系,更新技术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突破、大幅度地降低数据中心的冷却的能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依靠科技,找到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途径,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同时实现较低的建筑实际运行能耗,从而缓解城市发展与能源供应的巨大矛盾,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中国建筑节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