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治污,这个看似刚刚兴起的产业却已伴生出了恶性竞争的问题。2015年起,我国市政污水及垃圾处理领域出现了数次超低价中标事件,不断有报价刷新同类项目报价底线。业内人士表示,盲目拼低价很可能会留下治污效果不达标甚至偷排、漏排隐患,相关部门应予以更密切的监管。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近日召开主题为“十三五环保企业的责任与担当”环保企业家与媒体见面会。
在此次见面会上,环境商会直指行业“痛点”: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垃圾处理及市政污水领域出现了恶性低价竞争的趋势。
从2015年6月新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报出48元/吨开始,其后垃圾焚烧领域中标价格持续下降。8月蚌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6.8元/吨,10月高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6.5元/吨,12月浙江绍兴项目以18元/吨的报价再度刷新了行业底线。仅仅数月时间,中标最低价从48元/吨骤降至18元/吨,降幅达62%。同时,污水处理领域最低中标价也呈现断崖式跌落。12月安徽安庆市城区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PPP项目以0.39元/吨污水处理费震惊业界。
与会企业家共同认为,个别企业不计后果、竞相降价的跑马圈地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环保行业的整体利益。若环保行业低价抢夺市场的策略成风,一旦某些中小企业以降低环保标准要求为代价跟风降价,不仅挫伤了多数以高标准运营维护环境设施的环保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环境技术的内生动力,未来5—10年内环保设施成为环境污染源的风险也会增加。
10万亿产业机遇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低价竞争越演越烈,与环保产业过热密切相关。
来自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研究报告显示,自“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年均增速就超过了15%,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经达到4.5万亿元。
而在完成“十二五”的既定目标以后,节能环保产业在“十三五”的发展前景更加引人注目。就在2016年1月,中国节能协会常务理事莫志禄曾预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减反增。随着“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一个约10万亿元的巨大市场诞生在即。
节能环保产业为何会被如此看好?从业人士的看法或许更具有代表性。全国政协委员王小康介绍说,“中国的环境保护欠账太多,中国的环保市场规模太大,未来总量将会一直增长,中国节能一定要在这个领域花更多的力气、做更多的事情,抓住这个市场机遇。”
王小康还指出,据相关测算,仅在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这个细分领域,“十三五”我国需在相关环境工程改造上的设备投入、资金投入,就会达到1.2万亿元。
某知名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也认为,在各种“政策利好和资本利好的驱动之下,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一个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产业。”
低价之后再调价?
但“野蛮人”“超越底线”“行业自毁”……愈演愈烈的低价竞争正闯进如火如荼的环保产业。
“低价竞标,后期就有可能逐步暴露出问题。”一位知情人士指出,温州项目中标后的初步设计阶段,专家论证审查会上发现了一些漏项,需要在修改初步设计时补上。
诚如关于外接电力线路的问题。污水处理厂要求采用双电源,即需要从不同供电站匹配过来两条电力线路,而杭钢的设计方案中少了一条,这至少是千万元级的投资。然而,根据协议规定,污水处理单价并不会因为追加投资而上调。在此情况下,企业如何“找平”?
业内人士猜测,最大的可能性是后期调价。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分析,污水处理费上调0.1元/立方米,项目遇到的问题就能解决了。对此,业内资深人士杨斌也指出,BOT协议中都会包含一个调价公式,未来涉及到CPI(国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水量变化、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变化时,按照法定流程可以进行调价。
杨斌对此认为,2015年环保行业低价竞标事件频现。未来,中标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也会越来越多,低价低质现象或许不可避免。由于环保项目的公共属性,这些问题最终还得靠政府兜底。
而低价中标的项目如何运营?其带来的环境服务真的让人放心?这是各界环保人士质疑的关键。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是,很多企业先低价把项目拿到手,运行一段时间后,就再和政府谈判,要求涨价。
“环保项目很多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公共服务,很多城市只有一座垃圾处理厂,如果运行不了会造成很大麻烦。这时候政府方就会比较被动,只能按照企业的要求涨价。”赵笠钧说。
某知名环企常务副总裁何愿平曾对媒体称,低价中标是一个流氓游戏,是一种赌博,筹码是政府在未来可能会提价。“相较私企,国有企业与政府更具有谈判的资本和能力,在这场博弈中更有可能使得政府在后期提高补贴价。”
但就在业界对于低价中标行为进行“讨伐”的时候,同样也有一些业内人士站出来力挺低价中标,认为竞标是市场行为,企业要想中标,降低价格是必然选择;另外只要政府加强后期监管,仍然可以保证项目运营质量。
“长期以来,关于环境领域要不要市场机制、环境服务费是市场定价还是政府定价、环境产业发展应由市场引导还是政策引导,争议始终不断。”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认为,环境治理必须依靠产业的力量,而产业的发展,必须崇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