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产业已经由战略新兴产业变为“一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有望达到年增速20%以上,环保投入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社会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尽管节能环保产业前景乐观,但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仍有待破局。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已超全球的五分之一。但传统经济模式的粗放型增长,让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甚至达到上限,从而倒逼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深层次变革。环保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该问题逐渐被意识到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只有让不同企业在环保的专业服务能力上一较高低,才能充分发挥出环保PPP的威力,充分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
掘金红海,势如破竹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已经由战略新兴产业变为“一大支柱产业”。随着两会的召开,“节能环保”成为今年两会期间讨论较多、较热的话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在15%以上,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5.3万亿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使资源流向更具发展潜力的节能环保产业。
环保总投资有望超17万亿
近年来,环保产业成为国家倚重的经济增长点。决策层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产业筋骨逐渐强健。据民生证券预计,“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有望达到年增速20%以上,环保投入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社会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海绵城市、VOCs治理、土壤修复将是近几年环保行业的投资主线。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环保产业以其长期稳定的现金回报成为资本追逐的投资对象,并有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万亿级的节能环保行业将在哪些领域迎来爆发是企业投资人最为关注的。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领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刘维屏分析。在产业领域上,随着环保标准的趋严和“十三五”规划中更高要求的提出,节能环保各领域均有获得放量增长的机会。
随着“大气十条”和“水十条”的推进实施,大量的资金和企业纷纷涌入这片红海,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表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一种是工业企业买单的,一种是政府买单的。因为是政策市,所以目前,工业企业买单的市场非常繁荣。
但在具体细分领域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安华表示,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仍是重点领域,高效和深度处理污水技术、污水资源化技术、满足超低和超净排放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会日益成为市场需求的重点,固废治理尤其是对土壤修复领域的重视度会大幅度提高,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市场会有十分可观的前景。
近年来,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律法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但针对土壤修复领域的开发,普遍不被业界看好,PE投资负责人顾海阐述了他的担忧,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很大,但是如何实施是问题,“国土部门曾对土地情况做过调查,但是结果并没有公之于众,说明土地现状还是非常惊人的,毕竟‘土十条’目前未出台,即使颁布了,细则的出台还需要时间,土壤覆盖率广,但是污染情况总体未可知,特别是财政的资金支持也没有明确,土壤修复可能还有待观察”。
由于目前,“土十条”的颁布仍处在研究阶段,进入该领域的资金和企业并不多,但政策的颁布和传导都需要时间,博天环境董事长、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表示,“土十条”出台后,相应的检测业务市场也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对政府而言,无论是要了解城市环境的问题还是效果,监测检测都是很重要的”。
薛涛也表示,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也在加强,这会带来另外一个市场,也就是“工业废弃物的危废处置”市场,这是一个可以经营的BOT市场,这部分市场会逐步繁荣起来。
二级市场步速不减
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整个产业已初具规模,张安华表示,节能环保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融合将迎来快速发展,将会因一些新的细分领域的形成而产生一批兼容并蓄的跨界新兴企业,“过去看似没有价值的一些环境数据,其应有价值会逐步得到发现和体现,一些拥有数据资源的企业将会成为促成节能环保产业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重组和重构的重要力量”。企业间的并购案例会不断增加,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商会逐步涌现和增多。
“我国的环保产业相对来说起步偏低,技术水准也不高,甚至原来大家都认为环保是摆给检查用的,现在至少百姓在意识上增强了,也参与到监管中,逐渐行业门槛也高了。”刘维屏说。
具体的表现就是,环境服务价格朝着市场化定价方向更实质性推进,一些政府定价方式将减少或取消。张安华说,“通过推行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自主减排的情况将逐步被公众所熟悉,通过第三方治理和第三方监测提高节能环保产业效率和环境保护效果的趋势将日益走强”。
在二级市场上,由于环保企业高毛利、高净利、弱周期特点,使得投资者对行业未来发展容易形成较好的预期,因此在国际和国内的二级市场上,环保企业都普遍获得较高市盈率。
顾海就表示,政策对节能环保二级市场的利好不言而喻,“国家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大力扶持,也指明了方向,很明显,我国的环保板块估值水平每年都在提升,所以在节能环保二级市场的投资力度也会增加,过去它是一个很小的板块,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加,未来的预期向好份额也在提升。但是毕竟和其他的产业相比,节能环保产业在二级市场所占的份额还是非常小的,不到百分之一,这也意味着节能环保市场空间还是很大。”
资本市场的节能环保公司也越来越多,从环保企业的资本运作看,其退出渠道也比较多元、便捷。据悉,在“十二五”期间,登陆新三板的节能公司就有155家,通过增发累计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从IPO退出渠道看,目前中国A股环保上市公司仅有50家左右,环保企业处在不断向二级市场扩充的阶段。相信,在政策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节能环保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障碍”如何破局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节能环保行业以长期稳定的现金回报成为资本追逐的投资对象。与其他新兴行业不同,节能环保产业有特殊的属性,伴随资金涌入的还有技术、运营、管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集成,在行业跨越式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十三五”已经开局,环保产业是否实现了从战略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的华丽转身?还有哪些痛点在影响产业发展?环保企业能否从“等、靠、要”政策,主动转型承担更多责任,更好地为改善环境质量做贡献?
融资打破常规
政策利好之下,环保产业的市场前景被看好。但是环保领域的投资收益并不高,获取收益的周期较长,并不受社会资本青睐。曾经银行贷款是我国环保产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但这种融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当前环保产业有哪些创新的融资方式?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教研所所长常杪表示,
从目前的情况看,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政府,但是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市政基础建设,比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填埋,大江大河湖泊的治理,“但像工业污染治理,由于责任主要在企业,所以工业废水,脱硫脱硝的火电、非电行业,主要资金还是企业投资,政府可能会通过价格和低息贷款做些补贴”。
但按照目前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口径来看,“数万亿资金的需求和实际的投入,政府投入的数量相对来说并不是太多。环境保护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或者是政府的投入难以为继”。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公共财政与投资咨询部副主任逯元堂表示。
[pagebreak]推动节能环保发展,仅依靠政府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解决资金问题应该借助社会的力量。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表示,“政府应当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节能环保行业,可采用政府和社会合作的PPP等模式,拓宽社会资金参与的广度。与此同时,也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可以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提高资本活跃度”。PPP模式的推广被企业寄予厚望。
近几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力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PPP模式,尤其在大气、污水及垃圾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维护过程中,应用了BOT、TOT等多种PPP模式,赵笠钧介绍,“2015年各地陆续公布和推介的PPP项目超过4000个,总投资达到5万亿元”,带动了各地环境治理设施的快速建设及社会资本的广泛介入。各地招标项目结构日益复杂,根据项目边界条件及融资情况设计了多样化的模式。
这确实为环保企业寻找资金难题找到了突破口,因为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初始投资大和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前期融资需求迫切。赵笠钧还表示,尽管国家各部门制定的绿色金融政策较多,但缺乏可操作性。除了国企及上市环保公司外,多数环保企业相对其他传统行业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大多股份制银行还以收取财务顾问费、手续费等形式上浮利率,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贷款,申请信贷审批流程较长且条件严苛,难以满足长期及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
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各种融资方式和渠道都会有不同的障碍存在。张安华也表示,从政策层考虑,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发行企业债券,建立P2B理财平台等合规的互联网融资模式,或以“资产信用”为基础,进行融资租赁,以及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金、开展国际合作,合理引进国外资金等。节能环保产业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上市”都是节能环保公司更为关心的融资方式,部分节能环保公司纷纷启动上市流程,但是基于其特殊的经营模式,在上市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多问题仍需谨慎。
垄断壁垒亟需破除
节能环保企业需要政府颁发专门的营业执照,并审核相关资质和经营年限,形成了初始的行业准入壁垒。环保行业对于行业经验及实际问题处理能力要求极高。同时,环保行业还有比较明显的区域特点,具有相对的区域垄断性,某一家企业在该区域深耕细作,会获得当地政府及企业的信任,获得越来越多的订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因素的叠加,使得环保行业的准入门槛高、技术要求高。
赵笠钧表示,在环保项目招标中,地方保护主义的人为壁垒,导致外地企业须付出大量的额外成本,或要与本地企业合作才能参与竞标,造成许多项目在没有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就早早落入本地企业手中,项目的质量和价格并未得到最大优化。“最典型的壁垒就是为获得当地环保项目投标资格,外地企业须额外办理一系列繁杂手续。这些手续通常涉及多个部门,且审批速度慢,在办理过程中会耗费大量人力、时间,不仅加重了成本负担,还可能导致外地企业最终无法参与竞标”。
地方政府不愿开放市场,一方面是担心外地企业的工程质量问题追责难,另一方面也出于保护本地企业发展的私心,想维护当地经济成绩。但从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市场壁垒追求的“安全感”并不可靠,也不健康,它所保护的其实是寻租的温床以及落后的生产力。
环保是一个朝阳产业,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市场,才有利于推动先进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在行业内部形成良性的竞合与融通。赵笠钧表示,由人才和资金储备方面充足的大企业带动技术进步,专业型小企业可与之优势互补,进而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生态链,这才是多方共赢之道。
民企走出围城
在被称作“PPP元年”的2015年,全国160多个环保PPP项目中,“企业性质”成为重要的“竞争指标”,专业实力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应有的重视。赵笠钧表示,比如,在某县以PPP模式进行的10万吨供水项目招标中,闻讯而来的企业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是不是国有企业”。在招商公告中,也表明要“优先考虑国有企业”。这样的导向让所有的非国有企业都退出了此次竞争,最终由一家国企中标。
“在部分地方政府眼中,国企有两点可取之处,一是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政府可以放心前期垫资。二是如果环保项目出现了问题,那么由国企承接的项目,地方政府遭到问责时容易推责。所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通常会对执行层面的政府机构暗示甚至命令,要求优先考虑国有企业,造成了央企、地方国企在环保PPP项目中的垄断性。”赵笠钧说。
这种选择偏向性没能真正体现PPP模式的优势。PPP模式不仅要解决资金问题,其深层意义在于引入专业化公司的力量,为环保建设带来更有效的方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事实上,许多中标国企并非是环保产业的内行,承接项目后还要分包给专业的环保公司,且由于国企相关程序较为繁琐,项目工程进度和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导致时间和资金上的损失。
对此,薛涛表示,“在PPP领域,政府买单的环境治理项目应该让国企上,但是尽量上市场化程度高的国企。国企的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但是按照国企的决策机制和企业文化,并不适合做技术研发和设备供应。这就需要民企去做。”
除此之外,初入企业应该选择一些市场竞争程度相对不高的领域进入为好。张安华举例称,例如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应用领域,以及污水处理逐步延伸的领域,如县级和村、镇级区域的污水处理,过去污水处理主要以大中城市为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升,县、镇、村级的污水处理需求会日益增大,另外还有如黑臭河体整治、海绵城市建设,节能环保物联网等,“十三五”期间,数据开放有望逐步实现,大数据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的用武之地将越来越广,其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大,通过节能环保与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产生新兴企业的条件非常丰实。同时,对于节能环保领域的后入者,还有如环境监测、污泥处理、信息服务等领域可供优选。
因此,只有让不同企业在环保的专业服务能力上一较高低,才能充分发挥出环保PPP的威力,充分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
为精细化发展续航
尽管节能环保产业前景乐观,但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在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软性因素方面。
张安华分析称,“目前我国的节能环保企业极大多数规模较小,与一些正不断向综合化、大型化、集团化发展的国际环保公司的规模相距甚远,竞争力明显不足,虽然我国在常规技术方面已较成熟,但是在高端技术方面,与一些正向尖端化、深度化方向发展的国际环保企业相比,弱势突出,差距极大。并且在产品制造方面,能力偏低”。
尽管面临众多制约因素,但是节能环保产业未来依旧拥有大量的发展机会。“十三五”规划中,改善环境质量成为国家的终极环保追求,这是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目标,也为环保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上升空间。伴随这一转变,一系列新的环保政策不断出台,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各种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构建完善的顶层设计,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经济实行“供给侧改革”,将推动环保需求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伴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上的深刻变革,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将会减少高污染的增量,甚至随着改革深入,存量也会出现减少。同时,现有的高污染存量将需要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的环境服务。
张安华表示,节能环保行业要不断形成优化产业结构的动力,以技术、模式、机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加快优化调整,促进与中国节能环保市场相匹配的技术实力和优秀企业的不断形成,努力形成有持续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格局。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合理进行相关企业的并购,加强相关要素的融合,促进企业规模、优势的不断形成,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