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两会上,生态环保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出现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在五大理念、六项任务、八大工作、百大工程等重要内容中均有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一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在环保界引发了强烈共鸣。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全国“两会”上,环境治理再度成为重要议题。
据公开资料,今年的环保话题,除了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治理外,更聚焦在“环保短板”的补齐上,包括如何降低雾霾影响、黑臭水体整治、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提升环境质量,以生态环境安全为底线,加大环境风险防控力度等。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须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在年初召开的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说。
进入负重前行关键期
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曾对此表示,环境保护到了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攻坚期。长期以来,中国依托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以及后方优势,走的是压缩型、追赶型的快速道路。各种环境问题现在已经集中爆发。
黄润秋指出,大家看环保发展史,发达国家工业化问题是100、200年之后逐渐显现和解决的,中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传统的像煤炭、污染、臭氧、PM2.5、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等大体量,大速度问题,环境压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大。同时,要在较低的生活水平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美国推动PM2.5控制在1996年,人均GDP已经达到2.8万美元。煤炭、工业能耗的占比仅为20%、7%左右。中国是2011年提出PM2.5控制时,煤炭统一占到28.4%,工业耗能占到70%,是美国的好几倍。这样来看,能源和经济发展差距与美国相差较大,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就更大。
同时,黄润秋表示,中国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的限制。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解决,非常有考验性。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机构由低端转向中高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偏重,发展模式粗放问题仍在上升。
鼓励各类资本进驻
在黄润秋看来,中国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的限制,难度极大”。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偏重,发展模式粗放,经济总量仍然上升,污染物新增量处于高位,使得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特别突出。
“一些地方解决环境问题的动力会削弱,我们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扎实推进”,“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三大防治战役,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联动协调,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黄润秋还表示,将鼓励各类资本进入环保市场,推行环保标识管理,打造绿色供应链,鼓励环保资源运营管理专业化服务。推动核心环保技术,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构建授信制度。
为了提高大众环保意识,环保部将推动绿色消费革命,引导群众向勤俭节约、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完善环境评价,信息公开,对政府工作和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我们将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着力改善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为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黄润秋表示。
产业机遇达10万亿
在此背景下,从“十二五”到“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已经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变为“一大支柱产业”。
来自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研究报告显示,其实,自“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年均增速就超过了15%,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经达到4.5万亿元。
完成“十二五”的既定目标以后,节能环保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前景更加引人注目。中国节能协会常务理事莫志禄预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许多传统行业增长放缓,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减反增;我国“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正在催生一个大约10万亿元的巨大节能环保市场。
节能环保产业为何会被如此看好?从业人士的看法或许更具有代表性。业界资深人士王小康表示,“中国的环境保护欠账太多,环保市场规模非常大,未来总量将会一直增长。中国节能一定要在这个领域花更多的力气,做更多的事情,抓住这个市场机遇。”
王小康还表示,据相关测算,仅在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这个细分领域,“十三五”我国在相关环境工程改造上的设备投入、资金投入就会达到1.2万亿元。
某知名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也表示,在各种“政策利好和资本利好的驱动之下,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一个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产业。”
但赵笠钧拒绝为节能环保产业“画饼”。“以前‘土十条’出来的时候,各界都很期待,预测国家将要投入几万亿元治理土壤。现在来看,主管部门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变得比较理性,要先摸清情况。到底土壤污染是什么状况?哪些地方污染了?污染因子是什么?施治方案是什么?”赵笠钧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不是把所有的土壤都‘洗’一遍就是最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