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是几年前群众编的顺口溜,现在仍是一些农村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十三五”规划到明确指出,2020年全国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要得到有效治理。只是完成这样一个目标并非易事,还需加速政策落地生根。
“晴天大都是蓝天白云,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摆动。家里的水井、村里浇地的水泵,打上来的地下水干净清亮,甚至可以直接喝”。这是不少人孩童时代的记忆。今年春节期间,不少人在网上吐槽,农村老家的雾霾天越来越多,各色垃圾袋散落在田间地头,地下水也越来越浑浊。“农村人自己都感到,家乡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工业企业加快向农村进军的步伐,城乡消费和生活方式也逐渐趋同,加上一些城市污染物向农村转移,让农村居民烦扰。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调查显示,通过城乡对比发现,城市受访者感受最明显的是空气污染(78.6%);农村受访者感受最明显的是垃圾无序堆放问题(67.5%)。仅23.6%农村受访者认为家乡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政府足够重视。
从全国来看,农村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治理任务也相当繁重。一是“垃圾围村”涉及面广,成因复杂,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很难奏效。比如,沿海发达地区“腾笼换鸟”政策使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二是大多数村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一些地方虽然建了垃圾站却成了摆设,这其中既有农村人生活习惯的因素,更与垃圾站选址不当以及垃圾的处理能力有关。
“到2020年,全国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要得到有效治理。”3月17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农村垃圾治理的目标。但是,要完成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必须切实加强农村治理垃圾的能力建设。
完成“十三五”农村垃圾处理的目标难,首先难在“量”上。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年产生活垃圾约1.1亿吨,至少有0.7亿吨以上未作任何处理。2013年,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同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九分之一。其中,有14个省市不到30%,有少数省区不到10%。其次,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与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最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给农村垃圾清运处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建立一套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投入很大,运转困难。
中国环保在线认为,农村垃圾治理是民生大事,应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要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放至“一把手”工程的重要位置,要从源头控制垃圾,加强农村垃圾处理队伍体系建设,还可通过“村规民约”等突出农民在垃圾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及治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农村垃圾治理也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将农村环卫作业中经营服务项目推向市场。也可引导村民自缴出资,有条件的市县可探索建立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机制。
在此前的全国两会上,也有委员代表指出,农村生活垃圾中有40%是可以腐烂的,60%是不可腐烂的。这40%的可腐烂垃圾可以和原有的沼气池结合起来,用于堆肥、沼气化等;再对剩下60%不可腐烂的垃圾如:塑料瓶等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而剩下的部分又有60%可以回收再利用,减量了40%,达到减量化,大大减少了垃圾的转运量。
按照环保部门陈吉宁此前在全国两会期间的表态,农村环保“依然”是“十三五”的工作重点。这个“依然”意味深长,如果有关方面“依然”延续过去的投入和管理方式,所谓的“工作重点”事实上就会继续成为不受重视的非重点,也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整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宝贵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