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重庆市规划局发布了《重庆市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规划全面梳理重庆的“山系、水系及绿系”三个方面,明确了城市建设发展需守住底线,让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随着《规划》的实施,重庆市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工作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
“山水相间、城在山中”是“山城”重庆的独特景观,保护重庆独特的城市景观也成了重庆市的大事。2015年8月4日,重庆市规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重庆市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根据《规划》,重庆将通过对主城区内山系、水系、绿系的保护和利用,将形成“四山双脊四十丘,千溪百湖汇两江,半城山水满城绿,立体都会新画卷”的美丽山水城市格局。
山系 改变“有山难见山”现象
《规划》明确山体保护名录,制定管控措施,以“四山”为主脉,2条城市山脊线为次脉,40座重要城中山体和其他一般丘陵,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城交融的山系空间保护与利用格局。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四山”保护,将森林密集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划入禁建区,将植被郁闭度高的地区、25度以上需要退耕还林的坡耕地纳入重点控建区;
严格控制枇杷山—鹅岭—平顶山、龙王洞山—照母山—石子山2条城市山脊线,建立40座重要城中山体(含崖线)保护名录,并依据高程、地形高差变化和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划定保护线。重点控制保护线内开发建设用地的强度、高度、色彩等。按城中山体保护线外侧100-500米划定协调线,协调线内重点控制视线通廊和开敞空间,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构建城市风光眺望系统,依托城市重要自然制高点、主要开敞空间和重要公共建筑,规划控制22条视线通廊、32处风光眺望点和46处城市内部眺望点,改变“有山难见山”的现象。
水系 让市民得以“近水亲水”
充分发挥水系的生态、景观、休闲游憩功能,使市民得以“近水亲水”,重点保护两江、一、二级支流和部分重要的三级支流或沟壑,形成千溪百湖、两江汇流的水系空间保护与利用格局。
具体措施包括,按照“三线一路”的原则,根据具体地段和功能,分级、分段确定水系管控线划定标准,对岸线进行合理利用。强化两江四岸的休闲游憩功能,沿长江、嘉陵江的公共服务类岸线长度不低于两江四岸总长度的20%,生态保育类岸线长度不低于35%。保护明月峡、铜锣峡、江北城外梁、珊瑚坝、九龙滩等21处峡、碛、滩等典型特色景观。
与市水利局、市园林局等部门衔接,增加水库和湿地公园。重点保护82处水库(现状64处、规划新增18处),并新增13处湿地公园。
绿系 供市民就近享受自然野趣
规划以四山、两江和重要次级河流为重要绿化主系统,以绿化走廊、隔离绿带为线串联在城市中,以郊野公园、城市各级公园为点,结合市民的就近使用需求,形成点线面结合、均衡布局、城绿相生的城市绿化网络。
具体措施包括,建绿化走廊,沿公路、铁路、高压线以及其他重要市政基础设施控制绿化防护带,作为公园绿地之间的生态纽带。建组团隔离绿带,利用生态绿地,结合“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布局形态,规划6组组团隔离绿带。
建郊野公园,在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选取具备独特景观、生态资源的城市边缘地区,结合山形走势、河流水体、组团隔离绿带分布情况规划11处郊野公园,供市民就近享受自然野趣。
随着《重庆市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相关工作也乘势展开。
近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率调研组对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肯定了《重庆市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认为规划更加强调绿色、环保、生态,使山水绿资源更好地与城市建设相融合。
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北部新区高新园片区建筑高度及视线通廊控制情况、城中山体休闲游憩设施建设情况和城市滨河带状公园建设情况,并与市规划、环保、水利、林业、园林等部门负责人座谈。调研组认为,《重庆市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自2015年7月经市政府常委会审议通过实施以来,在继续强化主城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和长江、嘉陵江“两江”等大山、大水保护的基础上,将城区内的中山中水、小山小水纳入管控范围,系统梳理山系、水系、绿系,注重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同时杨庆育要求,市级相关部门要配合市人大城环委,抓紧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主城区美丽山水规划这一重大事项决定的准备工作,落实中央、市委有关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规划的刚性约束,特别是对管控原则及重点保护对象,要规定严格的调整程序,切实防止随意调整规划,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